共計 1125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3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本篇文章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如何理解 MySQL 的 Explain 結果輸出項,丸趣 TV 小編覺得挺實用的,因此分享給大家學習,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可以有所收獲,話不多說,跟著丸趣 TV 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aaa \G
*************************** 1. row ***************************
id: 1
select_type: SIMPLE
table: aaa
type: ALL
possible_keys: NULL
key: NULL
key_len: NULL
ref: NULL
rows: 1
Extra: NULL
1 row in set (0.01 sec)
部分輸出項解釋如下:
select_type: 表示 select 的類型(SIMPLE= 簡單表,不使用表連接或者子查詢,PRIMARY= 主查詢, 外層的查詢,UNION= UNION 中的第二個或者后面的查詢語句,SUBQUERY= 子查詢中的第一個 select)
table; 輸出結果集的表
possible_keys: 表示查詢時,可能使用的索引
key: 表示實際使用的索引
key_len: 索引字段的長度
rows; 掃描的行的數量
Extra: 執行情況的說明和描述
type: 表示表的連接類型,性能有好到差的鏈接類型為:
system= 只有一行,也就是常量表,
const= 單表中最多有一個匹配行,例如 primary key 或者 unique index,
eq_ref= 對于前面的每一行,在此表中只查詢一條記錄,簡單來說,就是多表連接中使用 primary key 或者 unique index,
ref= 與 eq_ref 類似,區別在于不是使用 primay key 或者 unique index 而是使用普通的索引,
ref_or_null= 與 ref 類似,區別在于條件中包含對 null 的查詢,
index_merge= 索引合并優化,
unique_subquery= in 的后面是一個查詢主鍵字段的子查詢,
index_subquery= 與 unique_subquery 類似,區別在于 in 的后面是查詢非唯一索引字段的子查詢,
range= 單表中的查詢范圍,
index= 對于前面的每一行,都通過查詢索引來得到數據,
all= 對于前面的每一行,都通過全表掃描來得到數據
以上就是如何理解 MySQL 的 Explain 結果輸出項,丸趣 TV 小編相信有部分知識點可能是我們日常工作會見到或用到的。希望你能通過這篇文章學到更多知識。更多詳情敬請關注丸趣 TV 行業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