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4044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1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導語: 生活中時不時的感到郁悶或者沮喪是很正常的,但如果這種情緒是持續性揮之不去,這時你需要關注自己的情感健康了!問上醫與您一起分享健康知識。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人可以掌控自身健康的 81.44%。問上醫醫未病,用最權威的健康知識告訴您如何更健康!讓您和家人的生活更有質量!
1 / 23 什么是抑郁癥?
生活中時不時的感到郁悶或者沮喪是很正常的,但如果這種情緒是持續性揮之不去的,那么你可能得抑郁癥了。重度抑郁癥患者的悲傷、冷漠與其他癥狀會持續兩周以上,并會影響到正常生活。抑郁癥并不代表患者有軟弱、消極的個性,而是公共健康問題,并且能夠被治愈。如圖,是大腦的 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掃描圖,顯示了抑郁癥患者和正常人的腦部活動水平。
2 / 23 抑郁癥癥狀:精神問題
抑郁癥的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或(和)對生活喪失興趣。生活中能夠帶來歡樂的活動對抑郁癥患者來講不再有吸引力,愧疚、感到自己無價值、缺乏希望充斥在精神世界里,并時不時的想到死亡或自殺。
3 / 23 抑郁癥癥狀:身體問題
抑郁癥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包括:(1)疲勞,身體能量不足;(2)失眠,過早(半夜 / 凌晨)醒來;(3)嗜睡;(4)治療也無法緩解的持續性疼痛、頭痛、腹部絞痛、消化障礙。抑郁癥會使其他健康問題惡化,尤其是慢性疼痛。這是因為腦部的化學物質不僅影響精神也影響身體。研究表明,針對抑郁癥的治療也能夠改善身體的病癥。
4 / 23 抑郁癥癥狀:胃口不調
胃口、體重的變化抑郁癥的又一標志。一些患者會出現食欲激增,也有一些人會完全喪失掉食欲。抑郁癥患者可能會出現體重大幅度降低或增加的情況。
5 / 23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如果任由抑郁癥發展,它所帶來的身體變化和情緒波動會使得工作和生活脫離軌道,不再有能夠帶給自己歡樂的興趣愛好,朋友漸行漸遠……抑郁的人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為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確決斷,會逃避和忽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包括那些會產生愉悅感的事情如性。嚴重的抑郁癥患者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
6 / 23 自殺警示信號
抑郁癥患者嘗試自殺的可能性更高,談論死亡或自殺、威脅要傷害別人、行為激進或有極大的危險性等都被認為是患者有自殺傾向。身邊的人應謹慎對待這些征兆,并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擺脫自殺的想法和行為。患者意識到這些想法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幫助。
7 / 23 哪些人易患抑郁癥?
任何人都可能得抑郁癥,但許多專家認為基因對抑郁癥有一定的影響。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抑郁癥的人,本身得抑郁癥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女性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是男性的 2 倍。
8 / 23 什么導致了抑郁癥?
醫生們并不能確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抑郁癥。但是有一種理論認為,大腦結構、化學物質的功能與抑郁癥相關。人抑郁時,調節情緒的大腦回路工作效率可能更低。治療抑郁癥的藥物能夠加強神經細胞間的聯系,使得其運作更加正常。還有專家認為患上抑郁癥的人首先是生理上有抑郁傾向(如有家族病史),然后由于某種因素如失戀產生的壓力觸發了抑郁癥。其他的誘因還包括藥品、酒精、(對煙 / 酒 / 毒品)上癮、激素變化甚至是季節。下圖中顯示的是大腦神經元(神經細胞)通過神經遞質傳遞信息的情形。
9 / 23 季節性抑郁
如果你的情緒與季節緊密相關——夏天的時候陽光明媚心情也很明朗,而冬天的時候時常感到心情沉郁——那么你可能換上了季節性情感障礙(即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是一種與季節相關的抑郁癥)。深秋和初冬時節,隨著白天變短,季節性情感障礙患者容易并發。居住地區的不同,使得季節性情感障礙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 3%-20% 不等。
10 / 23 產后抑郁
多達 3 / 4 的新手媽媽會出現產后憂郁現象,隨著孩子的茁壯成長,一些憂郁的情況會有所緩解。仍有 12% 的人無法擺脫這種情緒甚至心情更加灰暗,發展成為產后抑郁癥,其癥狀與重度抑郁癥患者相同。一個重要的區別是,產后抑郁可能威脅到孩子的健康。患有抑郁癥的母親無法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時光,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身體與情感的聯系。
11 / 23 兒童 / 青少年抑郁
在美國,2% 的小學生和 1% 的青少年有抑郁癥。會影響到孩子 / 青少年的玩耍、交友與學業。兒童 / 青少年抑郁癥的癥狀與成年人的抑郁癥相似,但一些孩子可能易怒或進行危險行為。兒童抑郁癥很難診斷。
12 / 23 如何診斷抑郁癥
到目前為止,沒有實驗手段來測試抑郁癥。醫生要依賴于病人對癥狀的描述來判斷是否患上了抑郁癥。醫生會希望患者或家人描述患病時及藥物使用情況,因為這些都有可能引發抑郁癥的癥狀。描述患者的情緒、行為和日常活動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的嚴重性及所患抑郁癥的類型,這有助于制定出對控制病情最有利的治療方案。
13 / 23 治療:咨詢心理醫生
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談心療法對治療輕度到重度抑郁癥很有效果。行為認知法目的在于改變與抑郁癥相關的想法和行為。人際關系溝通旨在判斷關系對患者情緒的影響。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能夠幫助人找出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和無意識的情感是如何影響行為與情緒的。某些患者接受數月的心理談話治療其癥狀就能得到改善,而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擺脫抑郁癥的困擾。
14 / 23 治療:藥物
抗抑郁藥物能夠影響大腦化學物質如五羥色胺(神經遞質亦影響情緒)、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抗抑郁藥物有許多選擇,并能在使用數周后起效。患者應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以便評估藥效、調整藥物使用劑量。心理談話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對治療抑郁癥尤為有效。
15 / 23 治療:鍛煉
研究表明,鍛煉治療輕度至中度抑郁癥的一種有效辦法。體育活動能夠釋放可以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胺多酚,經常鍛煉身體能夠提升人的自尊、改善睡眠、減少壓力、獲取更多的能量。任何形式的適度活動,從游泳到做家務都能夠幫助緩解抑郁癥。選擇一項你喜歡的運動吧,每周選擇 4 - 5 天進行運動,每次運動持續 20-30 分鐘。
16 / 23 治療:光照療法(光療)
光療法有望成為治療季節性抑郁癥及其他類型抑郁癥的有效手段。進行光治療時,患者坐在特制的光盒前,盒子發出或昏暗或明亮的光芒,每天患者接受的光照強度和時間應由醫生開出專業處方決定。光療法可能結合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患者應與醫生進行充分溝通,決定最恰當的治療方案。
17 / 23 治療:圣約翰草(St. Johns Wort)
圣約翰草(St. Johns wort)作為一種草本補充劑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證據表明它能對抗輕微的抑郁癥,但 2 項大型的研究顯示他對中度、重度抑郁癥是無效的。圣約翰草可能與其他藥物相沖,在用此藥或其他補充劑前,患者應詳細咨詢其與正在使用的藥物有何相互作用。
18 / 23 治療:寵物
一只黏人的可愛小狗或者是能學舌的聰明鸚鵡沒有辦法代替藥物或心理談話,但研究表明寵物能夠緩解許多輕度、中度抑郁癥狀。寵物給予人的是無條件的愛,能夠降低人的孤獨感,也能給抑郁癥患者一個目標。調查顯示,養寵物的人患睡眠障礙的情況較少,并且普遍擁有健康的身體。
19 / 23 治療:社交支持
孤獨與抑郁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因此社交、朋友的支持與陪伴對抑郁癥患者對抗病情非常有幫助。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拓展社交圈,包括參加互助小組、加入網上的病友及支持社區等。常常走出去拜訪朋友和親人,讀書俱樂部或者上健身課都能夠讓患者與外界保持良好的溝通,這有助于緩解抑郁病情。
20 / 23 治療:迷走神經刺激術(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
治療已經對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形成抗性的抑郁癥患者,可以使用迷走神經刺激(VNS)術。迷走神經刺激(VNS)就像大腦起搏器,通過手術植入的刺激裝置通過頸部的迷走神經電脈沖發送到大腦,這些脈沖能夠通過影響大腦情感區域,從而控制情緒、緩解抑郁癥狀。
21 / 23 治療: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治療抗性抑郁癥(對藥物和常規治療手段有抗性)或憂郁型抑郁癥患者,可以選擇電休克療法(ECT)。這種療法使用電荷引起患者全身抽搐(似癲癇發作)來治療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沒有意識。80% 到 90% 接受 ECT 療法的患者癥狀得到了緩解,并為那些通過藥物治療沒有效果的人群帶來了希望。
22 / 23 治療:經顱磁性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針對頑固型抑郁癥,重復進行經顱磁性刺激是個不錯的新選擇。這種治療通過電磁脈沖刺激頭骨,促使大腦中與抑郁癥相關的部分產生微小的電流。經顱磁性刺激不會導致痙攣,并很少有副作用。但醫生仍在微調與優化這種療法。
23 / 23 治療:美好前景
抑郁病人可能感覺到生活沒有希望,自己很無助。事實上,沒有必要過分擔心,抑郁癥是可以治愈的。80% 以上的人通過心理醫生的疏導、藥物治療或者是雙管齊下能夠恢復身體和心里的健康。即便藥物加心理疏導的療法沒有效果,還有許多先進的療法可供選擇。
“ 問上醫 ” 為您提供一站式、權威、專業的健康解決方案,為您整理來自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AO) 等國際一流健康機構的研究成果及美國權威家庭醫生實踐經驗的中文版資料。
本文版權屬于問上醫 (wen31.com),禁止轉載。如有需要, 請聯系 admin@wen31.com。更多健康好文,請下載問上醫 APP 或關注健康問上醫微信公眾號(JKwen31)。
原文鏈接:http://www.wen31.com/info/1558.html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