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0439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27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引言:討論引發爭議
我們的討論《日本人挖的坑,有人跳進去了》,在《昆侖策》發表以后(2022 年 9 月 25 日),引發了網上的跟帖爭議。有同學收集了文章后面的跟帖:
(1)需求決定價值和價格。你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一件沒有人需要的產品,它的價值是零。
(2)A、4 個小時捕一只鹿,8 個小時可捕兩只鹿;B、8 個小時捕了一只海貍;對比銷售價格 1 只海貍 = 2 只鹿。結果:勞動時間和勞動收益 相等。當勞動時間和勞動收益相等時,價值假設還有意義嗎?理論和實際的差別就是,談價值不談賣貨。
(3)我咋覺得應該是勞動成本與需求兩者共同決定價值呢?
(4)價格就是最重要的信息,沒有什么先驗的后發說法,人們根據市場信息行動決定抓海貍還是獵鹿,就這么簡單。
(5)價值是客觀存在,有用就有價值。價格是產生于價值交易中,交易雙方對價值的共識。
(6)討論一切問題一定要限定對象;時間;環境;觸發條件與媒介。價格和價值的關聯也是。否則就是詭辯。
(7)供給量決定價格,量多了價格就下來了,當量少了價格就上去了。而這個量就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力等要素條件,當要素條件變化時,量才會發生變化,才會改變原有的價格!
(8)咋個回事呢 小孩才做選擇 大人的話兩個都打啊 那個效率高打那個啊!
(9)經濟學到底要往數學發展,還是往哲學發展?
(10)價值由誰認定?
(11)彩!雖未全懂,方式方法新穎!
(12)本末倒置。
(13)盲人摸象。
(14)真無聊的討論,經濟學家!
(15)用八個小時的時間去捕海貍,當然海貍的價格就高?。∫矝]有逃脫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呢。
(16)你有馬哲去論證豈不荒唐。
(17)交換決定價格。
(18)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格在價值上下波動,受供需關系影響。我去,真的有 20 年了還記得那。
(19)用單一抽象思維決定世界變化本來就陷入機械唯物主義中,既然說辯證唯物主義怎么能不談談博弈?
(20)很有價值,轉給自己慢慢看。
(21)為什么便宜藥消失了?
對于接受過馬政經專業訓練的同志而言,回答這些跟帖中的質疑基本上屬于 ABC 的常識。但是,在非專業的人士眼里,這些質疑卻成了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鋼鞭材料。丁堡駿教授說的好,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在論戰中澄清是非,辨明真理(大意)。倘若馬政經不能面對或回答這些質疑(哪怕它屬于 ABC),那么《資本論》就沒有資格稱之為科學。所以,我有必要放下手里的工作,來回答跟帖中的質疑。
跟帖數量較大,我難以一一詳細討論。對于影響因子較高的跟帖(其觀點的影響熱度較高),我就多說幾句;余下的跟帖,我只能簡要回答。在下面的回復中,我盡量用通俗的白話,盡可能少用經濟學專業術語。
一、若無勞動,需求再大也等于圈圈
跟帖 1:需求決定價值和價格。你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一件沒有人需要的產品,它的價值是零。
我請問這位讀者:你對空氣的需求,大不大?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大的話,那么我懇請你屏住呼吁。如果 6 分鐘之后,你還能全須全尾地活在人世間,那我將公開在網上為你的價值是零點贊。
當然,我并不贊同你跟我較這個真,否則后果自負。
所以不會有任何懸念,你的回答一定是:人類對空氣的需求,那是很大很大的!
借用宇澤教授的口氣:喲西喲西,空氣的需求,我的大大滴,你的也是大大滴!
嘿嘿,這回答很敞亮,必須的。
那么我進一步問你:既然你說‘需求決定價值’,那么這個‘需求很大’的空氣,為啥沒有價值呢?
你或許會辯解:我說的需求是生產出來的需求??諝馇逍缕魇巧a出來的產品,它輸出來的空氣就有價值;沒經過空氣清新器加工的空氣,當然就沒有價值。
OK!你說的完全正確。空氣清新器輸出來的空氣是要付費的,是有價值的。因為這種空氣耗費了人類的勞動。這不正好說明,只有經過人類勞動的產品才有價值嗎?
如果沒有加入人類勞動,再大的需求都等于圈圈!對不對?
所以說到底,不是需求決定價值,而是勞動決定價值。
寫到這里,估計有人按捺不住了,急吼吼地拿出稀缺或邊際效用要跟我較勁。稀缺或邊際效用這個話題,已經超出了跟帖 1 的討論范圍,恕不贅述。若想跟在下較勁,請參:趙磊《效用價值論批判》,載《當代經濟研究》2019 年第 4 期。
二、價值理論有沒有意義?
跟帖 2:A、4 個小時捕一只鹿,8 個小時可捕兩只鹿;B、8 個小時捕了一只海貍;對比銷售價格 1 只海貍 = 2 只鹿。結果:勞動時間和勞動收益相等。當勞動時間和勞動收益相等時,價值假設還有意義嗎?理論和實際的差別就是,談價值不談賣貨。
這位反問價值假設還有意義嗎的理由是這樣的:價值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它根本就不存在。而價格呢,那可是實實在在的賣貨收益??!做生意談好價格就 OK 了,琢磨價值還有意義嗎?
他的結論是:研究價值理論跟做生意賣貨,完全是不共戴天,勢不兩立。要談價值,那就別賣貨;要賣貨,那就別談價值。
這樣的理由和結論很務實,我不妨稱其為錢眼子境界。
唯利是圖的商人是不是跟做經濟理論研究的學者不共戴天?我不知道。然而問題在于:是不是因為商人在賣貨的實際中只看見銀子,沒看見價值,所以馬克思對價值的理論分析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么?
按照錢眼子境界,若沒有實實在在的賣貨收益,一切理論均沒有意義。換言之,科學研究和科學進步簡直就是毫無意義的浪費生命,只有西門大官人開藥鋪、數銀子,那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我估計,除了西門慶之類的大官人,沒有多少人會把錢眼子境界太當一回事。我要請問這位錢眼子:波函數看不見,量子力學從理論上分析它就是吃多了撐的?夸克看不見,它就不存在了么?黑洞你看見了么?既然你沒見過黑洞,那么霍金那個著名的黑洞有毛還有意義嗎?
所以,在當今這個世界,即便賣貨賺錢很重要,也不至于非得跟價值理論的研究工作不共戴天不可吧?何況很多看不見銀子的理論研究,恰恰是比賣貨更有意義的事情。
我舉一個例子。在量子理論中,微觀粒子的波函數雖然可以用理論進行分析,但這個可以用理論描述的波函數卻不能直接觀測。一旦人們實際觀測微觀粒子的具體位置,波函數就崩潰了,波包就塌縮了。所以,人們測量到的只能是反映波函數狀態的力學量,而不是波函數。
按照錢眼子境界,既然波函數無法直接測量,那么研究波函數純粹就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問題是,科學家絕不會因為波函數無法直接測量,就斷言波函數沒有意義,就拒絕對波函數進行理論分析,更不會斷言波函數是量子力學憑空虛構出來的。
我不妨拿波函數與價值做一個比較:試圖直接測量勞動價值論所定義的價值,就如同測量波函數一樣,其實是不可能的。對于價值范疇而言,能夠直接測量、直接量化的只能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我打一個比方:經濟學的價值,就類似于量子力學的波函數;而經濟學的價格,就類似于反映波函數的力學量。我們雖然不能直接測量 波函數,但是能直接測量反映波函數狀態的力學量。同樣的道理,我們雖然不能直接量化價值,但是能夠量化反映價值狀態的價格。
為了強化同志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我再舉一個例子:夸克的故事。夸克(quark)一詞,是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墨里. 蓋爾曼取自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中的一句話:向麥克老人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據說,這個類似于鴨子的叫聲,是用來形容一個質子中有三個夸克的意思。
什么是夸克?夸克,是構成宇宙中物質的基本粒子,是一種參與強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淇伺c夸克互相結合,就形成了一種稱之為強子的復合粒子。
鬼魅的是,雖然夸克存在于強子里面,但是,由于一個被稱之為夸克禁閉的原因,科學家既不能夠直接觀測到夸克,也不能夠把夸克從強子里面分離出來。
有科學家甚至預言:人們永遠也無法直接觀測到神奇的夸克。
那么,科學家憑啥讓我們相信夸克是真實的存在呢?換言之,無法直接觀測的夸克,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嗎?量子力學定義的夸克,它科學嗎?
根據夸克禁閉理論,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內部的,并不存在可以觀測到的單獨的夸克。有人據此認為,夸克不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迄今為止,由于夸克理論所做出的幾乎所有預言,都與實驗測量能夠一致。因此科學家相信,夸克是客觀的真實存在。總之,科學家對夸克的認識,是間接地來自于對強子的觀測,而并非來自于對夸克的直接觀測。
盡管夸克不能直接觀測,但在量子力學的語境中,夸克這個鬼魅般的范疇并非科學家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科學的。
對于那些認為價值并非真實存在的人,以及認為價值研究毫無意義的人而言,我希望你們認真琢磨一下夸克的故事。
三、數學化才是科學嗎?
跟帖 9:經濟學到底要往數學發展,還是往哲學發展?
這個質疑充斥著對哲學的鄙視。在哲學鄙視者看來:沒有數學模型或數學模型不夠復雜的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哲學;經濟學往數學化發展,那就是科學;數學模型越復雜,經濟學就越科學。所以經濟學必須數學化,只有數學化才是科學化。
按照哲學鄙視者的邏輯,既然馬克思的價值不能用數學模型計算出來,那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只能是哲學,而不是科學。
別看這位哲學鄙視者動不動就數學發展,哲學發展什么的,其實他(她)真的不知道,這數學化究竟意味著什么。
數學化是否等于科學化?我說了不算,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當代科學界的專業人士都心知肚明,并非越是數學化的理論就越有科學含金量。愛因斯坦在他的科學生涯中,數學只是一種清潔收尾的輔助手段。可是今天物理學家的主要工作,大都耗費在寫方程追求最優美的數學解上了。當代物理學的前沿研究有一個顯著特征,那就是越來越數學化:量子力學中的弦理論、宇宙暴脹理論、多重宇宙理論、多世界理論、口袋宇宙理論、圈量子引力理論,等等,這些理論都是直接從數學模型中推導出來的,幾乎沒有任何實證數據做支撐。
——難怪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布賴恩·格林說:弦理論完全是建立在理論上的、純數學的,至今仍未與任何實驗數據相聯系。作為弦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格林甚至在心里自嘲:可憐的哲學家。
數學化是不是意味著科學化呢?否!數學化并不是科學的特征??茖W的特征有兩個:一是實證(拿出證據來),二是理性(要講道理,即用人的邏輯講道理)。數學化只是講道理的一種手段而已。
面對物理學研究越來越數學化的趨勢,當代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斯坦哈特提出了質疑:這是科學還是一種形而上學理論呢?所謂形而上學,不就是哲學嘛。如此數學化的成果,與其說是科學,倒不如說更像是哲學。正因為如此,科學界人士對這種數學化的定位,恰恰不是對科學化喜悅,而是對哲學化的擔憂。
難道在科學的視野里,哲學就這么不堪么?當然不是。如何評價科學與哲學的關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還是看看科學家們怎么說吧。當代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斯坦哈特說:
我讀過愛因斯坦在 20 世紀 50 年代說過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他說,在創建統一理論的過程中他失敗了,并且他懷疑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成功。原因是,物理學家們不再懂得邏輯和哲學。我認為這個觀點非常有意思,他沒有提到數學,反而提到了邏輯學和哲學。
意大利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卡洛. 羅韋利說:
科學家應該考慮哲學嗎?現在的潮流是摒棄哲學,因為我們有科學,不需要哲學。我覺得這種想法很幼稚,原因有二,其中之一是歷史角度?;仡櫄v史,若不是因為著迷于哲學,海森堡就不會提出量子力學;若非癡迷于哲學,拜讀諸位哲學大家,愛因斯坦也不會提出相對論;若非滿腦子想著柏拉圖,伽利略也不會有他的成就;牛頓也認為自己是名哲學家,是從與笛卡爾討論開始工作的,有著很多哲學想法。
甚至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等人,過去所有的重大科學進展都是由那些對方法性、基礎性甚至是形而上學式的問題了然于胸的人所推動的。當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學時,他腦海中存在一個完全哲學性的框架。……正是這種哲學式的思考使他構造出了無與倫比的新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
我很喜歡羅韋利的作品,比如《七堂極簡物理課》,《現實不似你所見》,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我實在是愛不釋手,讀了不下三次。
我希望哲學鄙視者能夠平心靜氣地讀讀羅韋利對哲學評價的這段論述。
為什么馬克思要把熱衷于在現象上轉圈圈的經濟學稱為庸俗經濟學?就是因為庸俗經濟學只關注外表和打扮,只關注你穿的是不是西裝革履,只看你用沒用數學模型。馬克思用庸俗來界定這樣的經濟學,真是太準確了不過來。除了這庸俗二字,我真想不到能用什么來定義這樣的經濟學了。
此外有兩個相關問題值得討論。一個是如何看待馬克思對數學的贊揚?其實,很多人誤讀了馬克思評價數學的那段話的意思。另一個是數學模型能不能取代馬克思的辯證法?這是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方法論上本質區別的關鍵所在。很遺憾,限于篇幅,這兩個相關問題我不能展開了。(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趙磊《馬克思的實證何以如此特別?——計量分析與《資本論》研究方法的比較》,載《政治經濟學評論》2021 年第 4 期。)
四、誰是經濟學家?
跟帖 14:真無聊的討論,經濟學家!
對于指責真無聊的這位先生(女士),我弱弱地問一句:什么樣的討論才不無聊?愿聞其詳。
在你賜教之前,我猜一猜吧:既然你說的真無聊指的是我們的討論真無聊,那么閣下的意思是不是說,一旦有人跳進日本人挖的坑,那就必須無比虔誠地流著激動的淚水,手舞足蹈地載歌載舞,這樣才真有聊了呢?或者撅著屁股跪在獵人故事的神邏輯面前頂禮膜拜,絕不準對日本理論經濟學第一人有絲毫不敬,否則就是真無聊了耶?
順便澄清一下:承蒙謬贊,你稱呼我等為經濟學家非常滴不合適。衡量經濟學家的標準,并不是討論的內容是否無聊,而是距離經濟學諾獎的距離。據說宇澤教授是最接近經濟學諾獎的人,所以宇澤教授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晚近以來流傳一個有關經濟學家的段子。不知道從啥時候起,經濟學家的稱呼就跟小姐的稱呼是一樣的了。理由是,經濟學家看見誰有錢,就坐誰的腿上。
這個段子是否偏激,不好說。據我觀察,雖然也有窮人經濟學家,但實屬鳳毛麟角,而大款經濟學家主流經濟學家富人經濟學家……這些才是正兒八經的經濟學家。
眾所周知,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圣經。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也稱之為無產階級,或稱之為打工仔(既包括藍領,也包括格子間的白領。只要是處在雇傭關系之中,哪怕你是部門經理,都一樣)。大家想想,以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立場,他能成為經濟學家么?
大家再想一想,連馬克思都與經濟學家無緣,更何況我等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小卒子了。所以,用經濟學家稱呼我們,有損經濟學家的光榮稱號,會讓真正的經濟學家生氣的。
五、吃狗屎證明交換決定價值
跟帖 17:交換決定價格。
在交換決定價格這個命題中,所謂價格是不是價值與價格攪拌以后的寶貝,恐怕只有這位先生(女士)自己知道。
大概從 20 世紀初開始,西方經濟學有了不準談價值的紀律約束。所以上面這位不談價值,我估計,要么壓根兒就沒有價值是什么的問題意識,要么就是對馬克思的價值范疇避之唯恐不及。
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看來,即便這位先生(女士)說的是價格,所謂交換決定價格的命題也是似是而非的。價格當然是在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但決定價格的并不是交換,而是交換雙方所付出的勞動。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交換決定什么的說法忽如一夜春風來,突然間就風靡天下。據我考證,交換決定價格這個說法,與茅于軾提出的交換創造價值的高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交換創造價值的含義是:價值不是勞動創造的,而是交換創造的。
有意思的是,交換創造價值這個高論,居然得到了博士吃狗屎的實證檢驗。檢驗的全過程如下:
有兩個經濟學博士,為了交換決定價值還是勞動決定價值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
正當爭執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兩人看見路邊有一堆狗屎。甲對乙說:如果你吃了這堆狗屎,我就給你 5000 萬。乙想了想,就把狗屎給吃了。于是,甲給了乙 5000 萬。
爭論繼續。吵著吵著,兩人又看見一堆狗屎。乙心理很不平衡,就對甲說:如果你吃了這堆狗屎,我也給你 5000 萬。為了贏回那 5000 萬,甲捏著鼻子把這堆狗屎給吃了。于是,乙又把那 5000 萬還給了甲。
兩人越想越不對勁:什么都沒得到,還白吃了兩堆狗屎。于是他們去找著名經濟學家請教。經濟學家聽了他們兩人的故事后,顫顫巍巍地伸出一個手指,激動地說:1 個億呀,1 個億!你們倆僅僅吃了兩堆狗屎,就為社會創造了 1 個億的 GDP……這不就是‘交換創造價值嗎’?!
兩個博士吃狗屎的壯舉,雄辯地證明了茅于軾的高論:不是勞動創造價值,而是交換創造價值。
當然,這么味兒的證明不僅需要解放思想的勇氣,還需要解放味蕾的勇氣。
六、便宜藥消失了,誰的錯?
跟帖 21:為什么便宜藥消失了?
這個問題問得好。
本來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提高,機器和自動化越來越普及,單位商品中的勞動耗費就會越來越減少。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單位商品的價值也會隨之減少,價格必然隨之趨于下降。
可是為什么在科技越來越進步的今天,某些救命藥品的藥價不是越來越低,而是越來越昂貴呢(比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情形)?馬克思說過,這不是科技發展的過錯,不是自然力取代人力的過錯,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過錯!在《資本論》中談到機器使用的時候,馬克思說:
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
馬克思講的 100 多年前的情況,在當代雇傭勞動關系的背景下依然如此。舉一個案例:2019 年 3 月 27 日,一個名為 996ICU 的項目在 GitHub(軟件托管平臺)上傳開,一時間引發了網上大討論。所謂 996ICU,是指工作 996,生病 ICU。也就是:工作日早 9 點上班,晚上 9 點下班,中午休息 1 小時,總計 10 小時以上,并且一周工作 6 天的工作制度;生病了就住進 ICU(重癥監護室)。
資本的邏輯一旦支配醫療領域,就必然是過度用藥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無論怎么粉飾,醫改的失敗都是國人有目共睹的事實。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醫改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資本的逐利本性與醫療的救死扶傷目標是不相容的——這是主張醫改公益性的依據所在。
回顧這么多年來的醫改,其基本邏輯恰恰是強化醫改的逐利性和私有化,淡化醫療服務的公益性。任由資本肆無忌憚、無所顧忌地來統攝醫療服務,結果,除了進入這個行業且賺得盆滿缽滿的資本家心花怒放之外,整個社會如果不天怒人怨,那才真是奇了怪的事情。
搞笑的是,以效用最大化為宇宙真理的主流經濟學,卻極力回避用效用最大化來解釋過度醫療的原因。在他們看來,都是愛心不夠惹的禍。因此,治本之策是激活資本的大愛之心,讓慈善事業托起看不起病的明天。還有更離譜的,干脆把愛心不夠歸咎于私有化還不夠徹底。似乎一旦資本都一股腦地擠進醫療領域,大愛之心就會泛濫,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天堂。于是,一個嚴謹的醫改數學模型就這樣誕生了,其中的相關關系是這樣子滴:過度治療是因為愛心不夠,愛心不夠是因為產權不明晰,產權要明晰就必須徹底私有化。
馬克思并沒有專門研究過度醫療的問題。但是,馬克思卻深入地研究了過度生產(生產過剩)的問題。這為我們討論過度醫療,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分析框架。馬克思說:
構成現代生產過剩的基礎的,正是生產力的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一方面,廣大的生產者的消費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
我把上面的文字稍加變動,同樣可以用來描述當下過度醫療的現狀:
——構成現當代‘過度醫療’的基礎的,正是生產力的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一方面,廣大的病患者的收入只限于最低水平醫療的范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過度檢查’、‘過度用藥’以及‘過度治療’的界限。
由此觀之,過度醫療與生產過剩其實是同一個邏輯。如同產能過剩一樣,過度醫療恰恰是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的必然結果。因為,用藥、檢查以及治療的界限,不是病患者的需要,而是資本家的利潤。用馬克思話說就是:生產的界限是資本家的利潤,決不是生產者的需要。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按照主流經濟學的醫改模型進行醫改,過度用藥、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醫療亂象不僅不會有絲毫收斂,反而會越演越烈! 其結果,只有更過度,沒有最過度。
雖然都是過剩的邏輯,但與生產過剩相比,過度醫療卻是另類的生產過剩,所謂另類,表現在以下幾點:
另類一,醫療服務不同與普通商品(比如汽車),醫療是一種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商品。也就是說:當普通商品 (汽車) 的價格上漲時,人們對普通商品 (汽車) 的需求量會隨之下降。但是,當醫療價格上漲時,人們對醫療的需求量并不會像其他商品那樣隨之下降。哪怕藥價再貴,你該吃藥還得吃藥;哪怕手術費再貴,你該動刀還是得挨刀(要不你就在家里自己鋸腿)。一句話:任人宰割。
另類二,醫療服務不同與普通商品,在于過剩的受害者有所不同。當普通商品(比如汽車)的供給增加了,如果你廠家不僅不降價還要漲價,那我可以走路,可以坐公交,可以騎自行車。汽車賣不出去,不僅汽車生產工人要承受失業的后果,你資本家也要承受產能過剩的后果——甚至破產。但是,當醫院施加過度檢查、過度用藥和過度治療時,病患者除了接受,往往沒有更好的選擇。于是,不該做的檢查你做了,不該吃的藥你吃了,不該經歷的治療你經歷了。與普通商品不同,承受過度后果的并不是資本家,而是病患者。
另類三,醫療不同于普通商品,還在于進入醫療行業的門檻比較高,這個門檻不是資本,而是技術。雖然各種私立醫院、小診所有如雨后春筍滿大街都是,可是,真正能解決病患者問題的,也就是少數幾家公益性大醫院(這也正是公益性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原因)。當醫療服務私有化之后,隨著資本紛紛涌入醫療領域,醫療服務的供給的確增加了,然而醫療服務不僅沒有降價,反而是過度醫療越演越烈。這是為什么?原因其實并不復雜:供給增大的醫療服務,不是公益性的公立醫院,而是逐利性的私人醫院。
在公益性醫院供給不足,甚至越來越萎縮的背景下,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到,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公益性醫院的恰當醫療,那么,就只能聽任私人醫院的過度醫療。何況,許多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也已名存實亡,早就與私立醫院的逐利性沆瀣一氣了。大家想一想,在這樣的邏輯下,便宜藥能不消失嗎?
七、簡評余下的跟帖
跟帖 3:我咋覺得應該是勞動成本與需求兩者共同決定價值呢?
——趙評:這是典型的二元論。二元論也就罷了,問題是供求決定只能回答價格如何形成,回答不了價值如何形成。供求決定論的思維方式,就跟 19 世紀的中國老太太譏笑地球是圓的一樣:如果地球是圓的,住在地球那一面的人咋不掉下去呢?你永遠也別指望供求決定論的信徒能接受勞動價值論。
跟帖 4:價格就是最重要的信息,沒有什么先驗的后發說法,人們根據市場信息行動決定抓海貍還是獵鹿,就這么簡單。
——趙評:這位還是那句車轱轆話,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就沒有必要去搞清楚。你不搞清楚我能咋發?那你就繼續糊涂下去吧。
跟帖 5:價值是客觀存在,有用就有價值。價格是產生于價值交易中,交易雙方對價值的共識。
——趙評:看來效用價值論的陰魂一直不散啊。為啥效用價值論是謬論?展開說就太浪費時間了,請看拙文《效用價值論批判》,載《當代經濟研究》2019 年第 4 期。
跟帖 6:討論一切問題一定要限定對象;時間;環境;觸發條件與媒介。價格和價值的關聯也是。否則就是詭辯。
——趙評:這話沒錯,宇澤的獵人故事就是這類詭辯。
跟帖 7:供給量決定價格,量多了價格就下來了,當量少了價格就上去了。而這個量就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力等要素條件,當要素條件變化時,量才會發生變化,才會改變原有的價格!
——趙評:這位講的是價格,沒有討論價值究竟有沒有、存不存在的問題。
跟帖 8:咋個回事呢 小孩才做選擇大人的話兩個都打??!那個效率高打那個??!
——趙評:這位讀者鉆進錢眼子里面已經出不來了。一言以蔽之,他關心的是效率,他的問題導向是效率。我們說的是前門樓子,可是這位說的是腳后跟子。給這位講價值什么什么的,只能雞同鴨講。
跟帖 10:價值由誰認定?
——趙評:這個問題提得好,至少沒有因為看不見價值,就干脆直接否定價值的存在。我建議你學習一下《資本論》。
跟帖 11:雖未全懂,方式方法新穎!
趙評:謝謝這位讀者的肯定。補充一下,這個方式方法其實就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方式方法。
跟帖 12:本末倒置。
——趙評:如果指的是宇澤弘文教授,我完全贊同。
跟帖 13:盲人摸象。
——趙評:我覺得這話用在宇澤教授的身上,肯定很貼切。
跟帖 15:用八個小時的時間去捕海貍,當然海貍的價格就高?。∫矝]有逃脫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呢。
——趙評:正解!(此處應該有掌聲)
跟帖 16:你有馬哲去論證豈不荒唐。
——趙評:這位連什么是馬哲,什么是馬政經都沒有搞懂。連馬哲和馬政經都一頭霧水的人,居然好意思說你有馬哲去論證,這豈不是荒唐到家了么?補充一句:這位所說的你有,疑似你用的筆誤。
跟帖 18: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格在價值上下波動,受供需關系影響。我去真的有 20 年了還記得那。
——趙評:看來還是有讀者受過《資本論》的訓練,這真令我欣慰。二十年前的學習今天仍然記得,由此可見學習《資本論》很有必要。
跟帖 19:用單一抽象思維決定世界變化本來就陷入機械唯物主義中,既然說辯證唯物主義怎么能不談談博弈?
——趙評:這位能用辯證唯物主義進行思維,值得點贊。不過我有必要補充一下,當你把辯證法與博弈論做比較,或者把辯證法作為博弈論的參照系時,需要注意:辯證法跟博弈論不是一回事。我先掉一下胃口:想知道二者的區別嗎?
跟帖 20:很有價值,轉給自己慢慢看。
——趙評:對于這樣的學習態度,我給 n 個大大的點贊。必須的!
【相關閱讀】
趙磊等:日本人挖的坑,有人跳進去了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來源:昆侖策網 【原創】 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