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6514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7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一文讀懂股神巴菲特及其傳奇投資生涯
1、巴菲特其人
巴菲特全名沃倫·愛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1930 年 8 月 30 日生于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父親名叫霍華德(Howard),是一名券商,后來成為了國會議員,母親叫利拉(Leila),娘家姓斯塔爾(Stahl)。據記載,巴菲特很小時就對股票產生了興趣,在父親辦公室的黑板上用粉筆登記股價。更加傳奇的是,巴菲特當時還對小伙伴說,如果他到了 30 歲還不能成為百萬富翁,他就從奧馬哈當地最高的建筑上跳下去。11 歲時,巴菲特就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并進行了人生第一筆股票交易——出于看好石油和天然氣的判斷,買進了 6 股 Cities Service 的優先股,其中 3 股屬于他自己,3 股是為姐姐桃樂絲(Doris)買的。
第一份工作:報童
大蕭條不期而至,內布拉斯加地方也遭受重創。和許多大蕭條時代的孩子一樣,巴菲特在人生很早的階段就意識到了金錢的重要性。他養成了非常節儉的習慣,比如后來去紐約讀商學院時,甚至為了省錢而借住在基督教青年會。13 歲時,巴菲特就找了一份報童的工作,每天早晨和下午各送報一次。1944 年,巴菲特進行了人生第一次報稅——此刻,他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短期目標,賺到了 1000 美元。
巴菲特畢業于華盛頓的伍德羅·威爾遜高中,他人生至關重要的青春期正是在華府度過的。從小學到高中,巴菲特的種種行為一次又一次顯露出他早熟的商業天分,他不單送報紙,還上門推銷郵票、可口可樂 (44.04, 0.52, 1.19%)、高爾夫球和雜志,同時居然還有精力兼任一份賭馬小報《小馬倌精選》(Stable-Boy Selections)的編輯。這段時期,巴菲特還開始做起了彈球機租賃生意。他和一位合伙人一起購入廉價的彈球機,確保它們能夠正常運轉后,將其安裝在合適的地方,大賺自己高中同學口袋里的硬幣。
15 歲就置業
到了 15 歲那年,巴菲特就已經積攢了 2000 美元,他用這筆錢在內布拉斯加買了一片 40 英畝的農場。他雇了一位農夫為自己工作,用農場賺到的錢補貼大學學費。巴菲特先是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獲理學士學位,之后就向哈佛商學院遞交了入學申請。在哈佛吃了閉門羹后,巴菲特走進了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大門,1951 年經濟學碩士畢業。正是在哥倫比亞商學院,巴菲特成為了傳奇投資人格蘭厄姆(Benjamin Graham)的門徒。
碩士畢業后,巴菲特回到了奧馬哈,同時開始學習演講。同時,他也開始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奧馬哈分校教授投資課程。1954 年,巴菲特帶著新婚妻子蘇珊(Susan)和女兒遷到了紐約,在那里為導師格蘭厄姆工作。
之后幾年,巴菲特不斷遷徙,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最終還是回到了老家奧馬哈,買了一幢并不算大的房子定居下來。不過即便如此,這 3.15 萬美元的房價還是讓節儉的巴菲特有點耿耿于懷,所以,他將這個購房決定自嘲為巴菲特的愚行。
從 1951 年到 1956 年,巴菲特的職業是投資推銷員和證券分析師。到了 1956 年,即 26 歲那年,巴菲特就已經有了 17.4 萬美元財富和一幢住宅,他相信自己完全可以靠著自己的投資獲得足夠的收入,過上舒適的日子,于是一度決定退休。可是,不久后他就意識到,要達成自己 35 歲前成為百萬富翁的人生目標,他還必須更積極一些才行。巴菲特未來的合伙人和伯克希爾的股東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巴菲特最終放棄了退休的念頭,走上了通往人生最大成功的道路。1956 年,他建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伯克希爾哈撒韋
巴菲特新公司的第一筆收購,同時也是最有名的一筆收購,更是最具影響力的一筆收購,便是 1964 年收購了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公司誕生于 1830 年代,最初的名字叫做谷瀑公司(Valley Falls Company),1929 年又改名叫伯克希爾精紡聯合公司(Berkshire Fine Spinning Associates),1955 年與哈撒韋制造公司(Hathaway Manufacturing Company)合并后才有了后來舉世皆知的那個名字。合并之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很是紅火,營收數百萬美元,擁有 1.2 萬員工和 15 家工廠。巴菲特對伯克希爾的投資開始于 1962 年。雖然巴菲特合伙公司頗為成功,但是 1969 年,巴菲特還是決定將其解散,專注于伯克希爾的發展。他走出了紡織業的領域,開始收購媒體(《華盛頓郵報》)、石油(埃克森美孚 (77.53, 1.67, 2.20%))和保險(GEICO)等各種不同的資產和企業。
伯克希爾 1988 年開始投資可口可樂,最終購入了該公司大約 7% 的股份。1990 年 5 月下旬,伯克希爾開始發行 A 類股,巴菲特本人正式成為億萬富翁。
2006 年 6 月,巴菲特宣布計劃將大部分財富捐贈給慈善事業。他在一封公開信中宣布,大部分捐贈將流向蓋茨夫婦(Bill and Melinda Gates)的基金會,截至 2014 年,后者已經得到了 1.85 億股伯克希爾股票,價值約 283 億美元。
近年來,巴菲特帶領下的伯克希爾還在持續成長。2011 年,他大手筆投資 IBM(155.52, 2.34, 1.53%),2012 年年中,他收購了旗下報紙 60 多家、覆蓋美國南部的媒體巨頭 Media General。在許多同齡人都已經從積極管理投資第一線退了下來的時候,巴菲特卻依然在大量從事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
2006 年接受名記查理·羅斯(Charlie Rose)采訪時說,我不相信財富世襲的理念。在巴菲特看來,那些巨額財富的繼承人不過是幸運精子俱樂部的成員,他信奉的自由主義政治理念讓他做出了不將財產留給后人的決定。巴菲特還支持征收遺產稅,以及對資本整體課以重稅的理念。
2004 年,巴菲特的第一任妻子蘇珊去世。2006 年,他迎娶了阿斯特麗德 - 蒙克斯(Astrid Menks),據《紐約時報》報道,兩者已經有了 20 年的關系。巴菲特和蘇珊 1970 年代就分居了,只是沒有離婚而已,而蘇珊也早就認可了巴菲特與阿斯特麗德的關系。巴菲特曾經多次為民主黨競選捐獻資金,包括支持奧巴馬和希拉里競選總統。
2、巴菲特的成功之路
巴菲特的名字和他最大的成就幾乎已經成為了同義詞——伯克希爾哈撒韋。從 1960 年代開始,巴菲特就成為了伯克希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幫助這家公司持續擴張,最終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綜合企業之一。具體說來,巴菲特的成功進入加速通道,是從他 1956 年舉家遷回內布拉斯加開始的。
第一個合伙
在為格蘭厄姆工作前,巴菲特的職業是投資推銷員。巴菲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只有自己推薦給客戶的股票貶值,讓客戶虧錢的時候例外。為了盡量避免與客戶之間的這種尷尬和不快,巴菲特建立了一家合伙公司,只與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合作。這一合伙有許多非常獨特的規則:巴菲特自己開始只投資 100 美元,之后以他應該獲得的管理費進行不斷的再投資,這樣他所持有的股份就將不斷增加;如果合伙獲得了 4% 以上的例如,巴菲特將拿走一半,而如果合伙遭受了損失,巴菲特將賠償四分之一;投資的追加和撤出只能在每年 12 月 31 日進行,合伙人對投資沒有發言權。
1959 年,巴菲特的公司擁有 7 位合伙人,旗下總資產超過 100 萬美元,巴菲特本人擁有 9.5% 的股份。三年后,巴菲特已經成為了一位百萬富翁,將全部合伙融入了一家單一企業實體。
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
1962 年,巴菲特發現了一個投資機會,購買了一家新英格蘭地區紡織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若干股份。在與公司管理層的一次爭論后,巴菲特認定公司需要更換領導隊伍,于是加大了購股力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巴菲特多年后說,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居然是最后悔的交易之一。
巴菲特透徹地理解擁有保險業務的優勢——客戶今天就繳納了實實在在的保費,而要拿到保險公司的錢卻是在幾十年后,而且還只是可能拿到——巴菲特將伯克希爾作為一家控股公司,收購了國民保險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以及未來的一系列保險公司,又以保險業務的現金流做基礎,進行新的收購。
作為一名價值型投資者,在工業知識方面,巴菲特其實并不能算多內行。伯克希爾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巴菲特發現了一家公司的價格低廉,于是決定收購,哪怕事實上他并不是紡織業的專家。一點一點地,巴菲特改造了伯克希爾,讓它逐漸放棄自己的傳統業務,轉型為一家投資其他企業的持股公司。幾十年時間里,巴菲特收購、持有和出售的企業數量數不勝數,遍及諸多不同行業。
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最著名的子公司如 GEICO、DQ 冰雪皇后、利捷航空、本杰明摩爾、鮮果布衣等都是美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而此外,他們持有控股股份的企業還有很多。
至于只是投資對象的企業,那就更加是群星閃爍,比如美國運通、好市多、DirectTV、通用電氣、通用汽車、可口可樂、IBM、沃爾瑪、寶潔和富國銀行,等等。
創造財富
不過,巴菲特的表現也絕非無懈可擊。1975 年,巴菲特和自己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因為涉嫌欺詐受到了美國證監會的調查。兩人堅持說,他們沒有任何不當行為,收購 Wesco Financial Corporation 的操作只是因為他們的生意系統太復雜而看上去可疑而已。
后來對所羅門兄弟的重磅投資帶來了更大的麻煩。1991 年,所羅門爆出在國債拍賣中違規操作的丑聞,巴菲特與財政部緊急溝通,才使該公司避免了一度看上去難以避免的厄運——被禁令逐出國債銷售市場,最終只能破產。
近年當中,巴菲特一再扮演重大交易資金提供者或者促成者的角色。在大衰退期間,巴菲特為若干家遭受嚴重金融災難的企業提供了投資或借款。十年之后的今天,當初這些交易的斬獲紛紛浮出水面,令人瞠目:
——提供給瑪氏食品的一筆貸款獲得了 6.8 億美元的利潤
——富國銀行股價較之 2009 年低點上漲了 7 倍還多,而伯克希爾在大衰退當中購入了該公司近 1.2 億股股票
——美國運通自巴菲特 2008 年投資以來,股價上漲約 5 倍
——美國銀行每年向伯克希爾支付 3 億美元,而后者還有以大約 7 美元價格購入額外股份的期權,這價格還不及當前股價的一半
——高盛每年向伯克希爾派發 5 億美元股息,而高盛若要購回這些股票,還需要再支付 5 億美元紅利
最近,巴菲特還與 3G Capital 合作,促成了亨氏食品和卡夫食品合并,建立卡夫亨氏。新公司是北美第三大、全球第五大食品及飲料企業,年度營收 280 億美元。2017 年,巴菲特大量購入了領航旅行中心公司(Pilot Travel Centers)的股份,后者擁有著名的 Pilot Flying J 連鎖旅游中心。在為期六年的協議完成后,巴菲特將成為其大股東。
由于巴菲特謙遜而低調的行事,《福布斯》一開始都沒有注意到他,沒有將他納入那著名的美國富豪榜單,而當他們 1985 年將巴菲特列入時,后者已經是一位億萬富翁了。伯克希爾早期的投資者們能夠以 275 美元的價格購入其股票,而后者的價格到 2014 年已經漲到了 20 萬美元,2018 年初已經超過了 30 萬美元。
3、巴菲特之道
截至 2017 年底,巴菲特的凈身家已經超過了 840 億美元。他的財富中最大的一塊無疑是伯克希爾的股份,自從 1962 年開始收購該公司開始,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就已經不可分割了。在過去 55 年歲月里,伯克希爾已經從一家紡織公司成長為一家跨國企業集團,還在保險、食品及飲料、銀行、航空等領域擁有可觀的投資。
在投資方面,對巴菲特影響最大的無疑是他的導師格雷厄姆。在投資界,格雷厄姆被譽為價值型投資之父。巴菲特很早就夢想著為格雷厄姆的合伙工作,1954 年夢想成真,加入了格雷厄姆 - 紐曼(Graham-Newman)旗下。在那兩年時間里,受到格雷厄姆的言傳身教,巴菲特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名更訓練有素、更成功的投資者。1956 年,合伙解散,巴菲特回到奧馬哈,靠著在導師身邊所學到的一切在奧馬哈建立了自己的合伙公司。未來某一天,巴菲特的合伙人們將變為伯克希爾的股東。
此外,巴菲特長期的商業伙伴芒格也對他有著巨大的影響。芒格是一位律師出身的投資人,1970 年代建立自己的合伙。盡管在今天,芒格很大程度上都被遮蔽在巴菲特的陰影當中,但實際上,他單獨擔任投資經理人時的表現也極為出色,管理的投資基金年度復合回報率幾近 20%。
巴菲特與芒格第一次相遇是 1959 年,一見如故,當即成為了好友。盡管芒格建立自己投資基金的理念是蒙巴菲特所賜,但是,芒格也確實幫助巴菲特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讓他在伯克希爾開始成長之后走出了格雷厄姆教授的范圍,做到了進一步的多元化。
價值型投資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經常被稱為價值型投資,因為它看重的是企業的根本價值,而非其股價的運動。巴菲特最著名的理念之一就認為,投資者只應該買進那些他們堅信可以永遠持有的股票。多年來,巴菲特一直堅持著只對少數大企業進行大力度投資的做法,應該說也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對于巴菲特而言,價值型投資意味著非常樣的紀律。在股東信、投資出版物和媒體上,巴菲特曾經提出過許多簡明扼要的原則。其中一些最主要者可以總結為決不能賠錢,以及以普通的價格買進一家不錯的公司要遠勝以不錯的價格買入一家普通的公司。當然,巴菲特偶爾也會突破自己的規則,而這正說明,對他而言,最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正是——投資必須講求實效,不能固步自封。
簡而言之,在做出那些有悖于自己的價值型投資哲學的決定時,巴菲特不單單是考慮了股息收益回報,同時也考慮了股價上漲的因素。
嚴格說來,價值型投資者是不該去在意企業的股價或者說市值的,因為擁有一家企業的真正價值,是在于其給予所有者,即股東的利潤回報。不過,即便是價值型投資之父格雷厄姆也承認,當一家企業由于某種緣故被市場低估時,購買其股票的投資者是可以在未來某一時刻,市場意識到曾經的誤判,股價反彈時獲得額外回報的。
點石成金
巴菲特似乎總是能夠收購表現不佳的企業,然后引領著其進行轉變,獲取豐厚的利潤——伯克希爾哈撒韋本身就是第一個,也是最顯著的例子。像這樣的交易一再上演,使得一些人相信,伯克希爾與其說是一家控股公司,還不如說更像是一家私募股權公司,而巴菲特和其伙伴們與其說是價值型投資者,還不如說更像是謹慎的投機者。
實用主義和周密的謹慎確實是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品牌的核心成分。盡管嚴格說來,巴菲特或許不能算是個徹底的價值型投資者,但他確實具有發現好交易的天賦,而且他還為自己確立了嚴格的行為規范,這些不僅僅是幫助伯克希爾成為了超過其他競爭對手的優秀投資公司,更幫助它避開了一些潛在的重大損失。
盡管巴菲特已經 87 歲高齡,但是在思考伯克希爾的未來時,他依然保持著非常長期的眼光。在 2014 年的股東信當中,他勾勒出了自己的未來 50 年藍圖,談到了一系列話題,從為什么投資者不該舉債買進伯克希爾股票,到他對流動性和投資銀行家的看法等等。巴菲特開宗明義地說,伯克希爾過去 50 年的成長速度(市值增長 1800000%!)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指望未來依然如此是不現實的。他還指出,大約只要 10 年的時間,公司的利潤再投資就將難以再找到充足的機會,這也就意味著大家與其指望股價繼續上漲,還不如指望股息和回購來得現實。
近年來,巴菲特還越來越多談到了繼任者的問題,他宣稱,公司已經做好了安排,在他和芒格退休后依然可以順暢運轉下去。芒格則在其股東信中暗示,巴菲特的繼承人可能是伯克希爾再保險業務負責人阿吉特·賈因(Ajit Jain)或伯克希爾能源董事長格雷格·艾貝爾(Greg Abel)。盡管 2015 年,關于巴菲特繼任者的各種傳言一度非常活躍,但是他的兒子卻明確表示,自己的父親并沒有退休的計劃。不過,巴菲特本人確實說過,公司的下一任首席執行官將不會是為了獲得相當于自己和家人所需 10 倍,甚至 100 倍的金錢而努力的人。
個人角度,巴菲特已經許諾要逐步捐出自己持有的伯克希爾股份的 99%。巴菲特和其過世前妻蘇珊所持有的伯克希爾股份當然有不少會流向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但是巴菲特宣布過,大部分財富還是將捐給蓋茨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