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492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通行本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奮踐行;
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
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為道了。
古時立言的人曾這樣說過:
光明的道似乎暗昧;前進的道似乎后退;平坦的道似乎崎嶇;
崇高的德好似低谷;最純的白好似有污垢;
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疲弱;質樸純真好似混沌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貴重的器皿,反而最晚達成;
最大的聲響,反而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道隱沒無形,無聲無名。
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逐句解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高明的統治者)聽了道,就勤勉踐行。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平庸的統治者)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不置可否。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士(淺薄的統治者)聽了以后哈哈大笑,置之不理。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笑,就不足以為道了。因為道與世俗觀點不同,聽上去稀奇古怪,與常人思維相左。
故建言有之:
建言:立言。
立言者曾有言在先: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夷道若颣 (lèi):夷,平坦;颣: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道明亮似乎又黑暗,道前進似乎又后退,道平坦似乎又崎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大白若辱:辱,污垢。這句似乎更適合放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崇高的德好似低谷;最純的白好似有污垢;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偷:意為惰或茍且。渝:變污。
廣大的德好似還不足;剛健有力的德好像懈怠疲弱的樣子;質樸純真好似有污濁,混沌未開。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隅:隅,角落、墻角。
最方正的東西卻沒有棱角;最貴重的器物卻最晚練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希:少。象:形象。
最大的聲音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無影無形。說明真正厲害的是無,而不是有。
道隱無名。
隱:隱匿、隱藏。
道隱沒不見,無影無形,無聲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給予。
指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因此萬物不能離開道。
心得總結:
本章老子把不同層次的人對待道的態度描繪了出來,上士勤勉學道,中士將信將疑,下士哈哈大笑,所以道也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人的特點而采取不同方式。
老子同時把德從不同角度劃分為四類,即上德、廣德、建德、質德。
上德若谷,即不居功自恃,虛懷若谷,始終保持低下與謙卑。
廣德若不足,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恩澤遍布天下,德化散布于世。
建德若偷,德雖剛健,卻依然表現疲弱,功勞再多,但也不示人。
質真若渝,修道之人質樸純真,卻好似渾濁一般,所謂水至清則無魚,真正的淳樸其實是混沌的。
上面的四種德性都是入道之人的體現,是一種很高的修為。老子的道德觀,講的是自身內心的修煉,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助人不求回報。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沒有私心,因此受到人們真心地擁戴和尊重。而如果夾雜了私心,有了貪欲,那么就不是真的有德了。
老子還說明了道的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問題。他指出道的本質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道的現象是: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老子通過事物正反的對比,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對立統一,有著深刻的辯證思維。
老子最后指出,盡管道隱藏在事物背后,我們看不到它,但道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因此,我們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就需要了解事物背后的道,熟悉道的運行規律。
附帛書版: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