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454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賞析
《蜀相》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這首詩,不僅是一首憑吊古跡、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義、感人至深的抒情詩。千百年來,有不少頌揚諸葛亮的詩篇,但最膾炙人口、激動人心的要算這一篇。
詩的題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諸葛亮。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劉備在四川成都立國稱帝,歷史上稱為蜀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所以杜甫稱他為蜀相。但詩以蜀相為題,卻不是單純的歷史紀錄,而是寄托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這首詩是唐肅宗上元元年的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時訪諸葛亮廟時所作。這時的情況,從杜甫個人的處境來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已經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更不必說。從當時社會現實來看,安史之亂持續了五年還沒有平定下來,史思明再次攻陷了東都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風雨飄搖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產遭到大破壞,正如杜甫描寫的那樣:六合人煙稀、園廬但滿藜。尤其嚴重的是唐肅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這種情況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悶的。所以當他來到諸葛亮廟時,緬懷諸葛亮的為人,特別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劉備君臣二人之間那種魚水相得的關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滾,以至淚流滿襟,因而寫下了這首詩。這也許就是詩人自己說的情在強詩篇吧。
很明顯,這首詩的主題就是歌頌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個很突出的變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與契,而向往于諸葛亮。他寫了一系列贊揚諸葛亮的詩,并公然說:妻其望呂葛,不復夢周孔。意思就是說,他殷切期望的是呂尚、諸葛亮這類英雄人物,再也不夢想周公和孔子了。這首《蜀相》詩,便正是他凄其望呂葛的具體表現。全詩共八句,可分為兩段:上四句寫丞相祠堂,下四句寫丞相本人。但這兩段,并不是可以分開的兩截。因為在對丞相祠堂的描寫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內。
開頭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向自
答的方式,點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現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現在已經辟為南郊公園。武侯, 是武鄉侯的簡稱。公元二二三年,蜀后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
值得注意的,是何處尋的尋字,它飽含著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無限追慕的心情。因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尋訪其廟。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因織錦業發達,漢朝曾設有錦官來管理,所以后來又把成都稱為錦官城。有時為了適應詩句的需要,也簡稱為錦城,如杜詩錦城絲管日紛紛。
五六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從大處著眼,言簡意賅,高度地概括和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這兩句,都是上四下三的句法,應在第四字讀斷。上句寫諸一葛亮的才略,得到劉備的器重,劉備曾三次去拜訪他。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的話。
三顧頻煩,就是頻煩三顧。所謂兩朝開濟,是說諸葛亮先輔佐先
主劉備開創帝業、建立蜀漢,后又輔佐后主劉禪鞏固帝業,濟美守成,真是功蓋三分國。然而他卻毫不居功自傲,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老臣謀國的一片忠心。
諸葛亮一生中最感動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詩的最后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的死,詩人表示了無限的哀思,對于他未能實現復興漢室、統一中國的天下大計,深表痛惜。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