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401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2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央視網消息: 除了春耕春管,自古以來,中國還有清明節植樹的習俗,因此也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中國最初的植樹節是定在每年清明節的,后來才改為 3 月 12 日。為什么植樹節后來改日子了呢?通過一個短片一起了解一下。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樹栽樹的大好時節,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植樹還跟祭祖有關,因為墳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會被雜草覆蓋,有時候去祭祖找墳墓都要花費好長時間。于是就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這樣就會更加顯眼了。后來就逐漸被人們效仿,也變成了一種習俗。
中國的植樹節由當時的幾名林學家于 1915 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 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舉行了植樹式,之后就把孫中山先生逝世的那天即 3 月 12 日定為植樹節。2020 年 7 月 1 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施行,明確每年 3 月 12 日為植樹節。
來源:央視網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