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487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今天老艾要講的城市是張家界市,原名大庸市,是湖南省的地級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擁有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風光
秦朝時期,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地方分為郡、縣兩級。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黔中郡管轄,東臨長沙郡,南瀕象郡,西接夜郎等部族和巴郡,北邊與南郡接壤。
西漢時期,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武陵郡(現(xiàn)在常德市古稱由來)管轄,東臨長沙國(西漢開國~ 漢武帝時期實行郡國并行制,眾多封國之一),東南是零陵郡,南毗郁林郡,西邊與牂牁郡、犍為郡接壤,北靠南郡和巴郡。
東漢時期,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武陵郡管轄,東臨長沙郡(東漢封國已經(jīng)不存在),東南是零陵郡,南與郁林郡接壤,西毗牂牁郡、犍為郡和巴郡,北靠南郡。東漢很大程度上沿襲了西漢時期的地方區(qū)劃。
三國時期,當時的張家界市依舊屬于武陵郡管轄,東臨衡陽郡,東南靠零陵郡,南瀕郁林郡,西接牂牁郡、涪陵郡和巴郡,北與建平郡、宜都郡、南郡接壤(從左往右)。三國時期的地方區(qū)劃呈現(xiàn)碎片化的趨勢。
西晉時期,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天門郡管轄,東臨南平郡,南接武陵郡,北邊與建平郡、宜都郡接壤。司馬家族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孫吳的地方行政區(qū)劃。
隋朝時期,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澧陽郡管轄,東臨巴陵郡,南瀕武陵郡,西接沅陵郡和清江郡,北與南郡接壤。
唐朝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道、州、縣三級的地方層級管理。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澧州管轄,東臨岳州(現(xiàn)在岳陽市的古稱),南靠朗州和辰州,西毗溪州和施州,北邊與荊州接壤。現(xiàn)在許多城市的古稱和別稱來自于大唐時期。
北宋時期,從最初的州、縣 2 級發(fā)展為路、州、縣 3 級的地方層級管理。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澧州管轄,東臨岳州,南瀕鼎州,西接辰州和施州,北邊與峽州、江陵府(州府同級)接壤。
南宋時期,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澧州管轄,東臨岳州,南毗常德府(現(xiàn)在常德市地名由來),西毗辰州和施州,北邊與峽州、江陵府接壤。南宋時期張家界地區(qū)與北宋時期地區(qū)劃分沒有太大變化。
元朝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行省制,地方分為行省、路、府(州)、縣 4 個層級。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澧州路管轄,東臨岳州路,南與常德路、辰州路接壤,西毗永順安撫司和散毛洞安撫司(一種偏重于軍事的監(jiān)司機構(gòu),掌管地方軍民之事),北邊則是峽州路和中興路。
明朝時期,地方分為省、府(州)、縣三級地方管理。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岳州府管轄,東臨武昌府和南昌府,南靠長沙府、常德府和辰州府,西接永順宣慰司(一種偏重于軍事的監(jiān)司機構(gòu),掌管地方軍民之事),北邊與荊州府、施州衛(wèi)(一種軍事機構(gòu),掌管地方軍民之事)接壤。
清朝時期,統(tǒng)治者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朝的地方區(qū)域劃分。當時的張家界市屬于澧州(州府同級)管轄,東臨岳州府,南靠長沙府、常德府和辰州府,西毗永順府,北邊與宜昌府、荊州府接壤。
民國時期,廢府存縣;1916 年裁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歸辰沅道;1922 年撤銷道制;1936 年成立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1940 年第二行政督察區(qū)改為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1949 年到 1952 年大庸縣、桑植縣屬于永順專區(qū)管轄,后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qū)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49 年至 1988 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qū)管轄;1985 年大庸縣改為縣級大庸市;1988 年成立地級大庸市;1994 年大庸市改名為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qū)和慈利、桑植兩縣。
現(xiàn)在的張家界市管轄區(qū)域:永定、武陵源 2 個區(qū),以及慈利、桑植 2 個縣,張家界市總面積為 9653 平方千米。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澧水中上游,東臨常德市,南瀕懷化市,西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邊與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
老艾講歷史
丸趣 TV 網(wǎng) – 提供最優(yōu)質(zhì)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