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663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7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河北縣情概覽
—張北縣
壩上草原
張北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麓的壩上地區。全縣總面積 4185 平方公里,境域東西 109 公里,南北 67.6 公里,境內地形呈高原丘陵景觀,平均海拔 1400 至 1600 米。全縣現有耕地 252 萬畝、林地 183 萬畝、草地 112 萬畝。轄 18 個鄉鎮、366 個行政村、1103 個自然村, 總人口 36.1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29.2 萬人。張北背靠內蒙、南臨京津,處于京冀晉蒙的中心節點,距首都北京 225 公里,是首都通向西北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貿四通八達之埠。207 國道、張化、張沽、張尚等國省干線和張石、張承高速聚集輻射,是輻射京津、聯通晉蒙的重要交通樞紐。
建置沿革
張北縣區位示意圖
張北地域,約 4000 年前已有人類活動,屬細石器文化與仰韶文化接觸期。商、西周為鬼方活動區。春秋相繼為無終、東胡活動區。公元前 279 年,燕將秦開率軍打敗東胡,域地一度屬北燕上谷郡。戰國后期匈奴東進,為其活動區。秦公元前 215 年秦將蒙恬北擊匈奴,隸秦上谷郡;楚漢相爭之際,匈奴復進,為其游牧地。西漢初屬漢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隨漢棄上谷郡斗僻地予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烏桓入居。東漢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 49 年)后,為鮮卑活動區。三國為小種鮮卑游牧地,魏明帝青龍三年(公元 235 年)后漸為拓跋鮮卑活動區。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 396 年)后隸北魏。南北朝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 423 年)后隸北魏懷荒鎮。孝昌元年(公元 525 年)后為柔然活動區。北齊天保三年(公元 552 年)后為突厥勢力范圍。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 年)后為東突厥活動區。唐貞觀四年(公元 630 年)后為庫莫奚、黑乍子室韋、契丹等活動區。天復四年(公元 904 年)后為 契丹活動區。五代十國后梁貞明二年(公元 916 年)后為遼領地。遼隸西京道奉圣州。金大部地域隸西北路撫州柔遠縣。承安二年(公元 1197 年)升撫州為鎮寧軍。大安三年(公元 1211 年)后為蒙古勢力范圍。蒙古元蒙古憲宗八年(公元 1258 年)復立撫州。中統三年(公元 1262 年)升撫州為隆興嘩,隸上都路。至元四年(公元 1267 年)析上都隆興府為隆興路,今域大部屬該路所轄之高原縣。至大元年(公元 1308 年)還隆興路為府,復降為源州,罷高原縣,并于今白城子置開寧路、開寧縣、中都留守司,現境大部 屬之。至大四年還為原制。皇慶元年(公元 1312 年)改隆興路為興和路。明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明置興和府,隸北平布政司,轄縣地。洪武四年廢府,仍為元踞,洪武七年后為明領地,洪武三十年隸興和守御千戶所。永樂元年(公元 1403 年)千戶所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公元 1430 年)千戶所改隸萬全都指揮使司。宣德二十年后為蒙古軸粗部落駐牧地,明季為蒙古察哈爾部落游牧地。崇禎五年(公元 1633 年)后為后金勢力范圍。清初為官牧地及王公大臣馬廠地。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 年)遷察哈爾蒙古鑲黃旗駐牧。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置張家口理事同知廳,隸直隸省口北道,領縣境局部。光緒八年(公元 1882 年)理事廳改 為理事撫民廳,領部分縣地,光緒三十二年后轄大部。民國 2 年(1913 年),改張家口理事撫民同知廳為張北縣。民國 3 年(1914 年)7 月, 隸察哈爾特別區,民國 7 年(1918 年)隸察哈爾特別區興和道。民國 17 年(1928 年)12 月改區為省,撤興和道,直隸察哈爾省。民國 23 年(1934 年)5 月,部分轉隸察哈爾省崇禮設治局。民國 25 年(1936 年)1 月 隸察哈爾盟。民國 26 年(1937 年)10 月盟縣隸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民國 28 年(1939 年)9 月隸偽蒙古 聯合自治政府。民國 34 年(1945 年)5 月中共建張北辦事處,隸赤源縣,領局部。6 月辦事處改建張北抗日 民主政府,隸察蒙辦事處。8 月,張北解放,9 月張北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本縣并改建張北縣政府,隸晉察冀 邊區冀察區第十九專區,年底改屬察哈爾省察北專區。民國 35 年(1946 年)10 月,為國民黨統占區,分隸 察哈爾省察北專區張北、崇禮二縣。民國 36 年(1947 年)2 月中共建張寶聯合縣,隸冀熱察區察北專區,7 月聯合縣分,再設張北縣政府,領部分地。民國 37 年(1948 年)12 月 15 日,張北全縣再次解放,隸察哈 爾省察北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舊制。1952 年 11 月 15 日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9 年 5 月張家口專區與張家口市合并稱張家口市,張北縣屬之。1961 年 5 月復置張家口專區,縣仍屬之。1968 年 改張家口專區為張家口地區,縣屬之。1993 年 6 月底,張家口地區撤銷并于張家口市,縣隸屬張家口市。2005 年 1 月 30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確定張北縣為第一批擴大管理權限的縣(市),仍隸屬張家口市。
歷史文化
張庫大道
張北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 4000 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生活足跡,先后有 17 個草原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燕、趙、秦、漢、北魏、明六代長城經由縣境,被稱為解開長城之謎的地方。元武宗海山建元中都于張北,留下了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恢弘滄桑的過去。聞名世界的北方絲綢之路張庫大道貫穿縣境,見證了蒙漢互市、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歷史變遷。
張庫大道 從塞外重鎮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一一烏蘭巴托(當時叫庫倫),并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銷線,全長 1400 多公里,是有著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古商道。張庫大道歷史悠久,它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國,被譽為草原絲綢之路和草原茶葉之路,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以及歷史地位。
旅游資源
元中都遺址
張北縣處于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延伸地帶,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原始草原,生態系統完整,有沙平草遠望不盡風吹白草天無際之詠。水清、草綠、天藍、云白,牛羊成群、百鳥歡歌;這里馬頭琴悠揚,蒙古包點綴,牧民生活氣息濃郁。張北縣境內自然人文景觀眾多,有元中都遺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安固里草原度假村、中都游牧源、野狐嶺、樺皮嶺等旅游景點 10 余處,目前已形成中都草原、草原音樂節、草原天路三大享譽全國的旅游名片。
經濟總情
阿里數據港張北數據中心
2018 年,張北縣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115.14 億元,同比增長 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60.8 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 14.17 億元,同比增長 14.9%;其中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 7.01 億元,同比增長 2.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 28722 元、10688 元,分別增長 10.5%、11.5%。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