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624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5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馬玉宏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申維祖
中秋節當天,青海西寧市中心一只成年雌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鬣羚在河道飲水時被困,經熱心市民向野生動物救護部門打電話后被及時救護。這只中華鬣羚迅疾成為當地的網紅動物明星,這一救助事件也成為西寧市民假日期間津津樂道的話題。
中華鬣羚在西寧市區首次出現,說明西寧周邊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數據也能證實這一點。9 月 7 日至 9 日,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監測團隊對總面積 508.7 公頃、流經城區 39.1 公里的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開展了為期 3 天的常規監測。通過觀測,我們發現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及水質明顯改善,水生動植物種類增多,鳥類數量多達 152 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4 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7 種,濕地鳥類 78 種,濕地公園彰顯生物多樣性之美。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在林區觀察現場說。
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市周邊乃至市區出現野生動物的情況會逐漸增多,為了讓這些動物得到最好的保護,請市民遇到類似情況,第一時間選擇報警,不要圍觀野生動物,以免它們受到驚嚇而受傷。西寧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隊相關工作人員呼吁。
被譽為西寧市母親河的湟水河不僅貫穿西寧城,還惠及青海省 40% 的人口。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主任宋秀華說,自 2018 年 12 月湟水河濕地公園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以來,相繼實施了湟水河河道綜合治理、北川河生態河道建設、寧湖景觀改造、海湖濕地海綿化改造等項目,總投資超 20 億元,建成了海湖濕地、寧湖濕地和北川濕地三大片區,濕地率從 47.5% 提高到 64.67%,成為青藏高原融生態保護、環境教育、自然體驗、觀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
于 1989 年啟動實施的西寧南北兩山綠化工程,是西寧市乃至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示范工程。經過 30 多年堅持不懈地荒山造林,西寧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 7.2% 提高到 79%。大南山生態綠色屏障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與此同時,西寧市還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世界旅游名城、國家森林城市、關注森林活動 20 周年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
圍繞打造高原花城、森林西寧、魅力夏都森林城市建設目標,集生態保護、生態休閑、生態科普及森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西寧環城國家級生態公園已見雛形。
6 年來,我們累計投入資金 41.73 億元,完成人工造林 109.52 萬畝。構建的連接城鄉森林網絡園林綠地面積增加到 483.6 公頃,建成 27 個精品公園游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 13 平方米。認定國家森林鄉村 36 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 4 個、省級森林鄉村 14 個、校園綠化 66 所、重點區域綠化 12 處,鄉鎮道路綠化覆蓋率達 72% 以上,村莊林木覆蓋率達 33.72%……西寧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常黎民細數綠色數字背后的喜人變化。
8 月 31 日,在中國這十年·青海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介紹:總面積達到 19.07 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也是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肩負重大責任,不負重大使命,青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青海湖等重點生態工程,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 57.8%,濕地保護率達 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 900 億立方米,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裸鯉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三江源頭碧波蕩漾,中華水塔日益堅固豐沛。
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14.5 萬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態飯,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增加 2.16 萬元。在打造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 青海爭當排頭兵領頭羊,讓綠水青山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