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3687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0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首發于《中國—東盟博覽》2021 年 6 月·下半月刊 撰文 / 梁舒欣
檳城,一座遺落在南洋海濱的城市,處于中國境外東南角,是全球最大的唐人街。當地人操著一口略帶馬來口音的客家話、閩南語,讓人有一種錯覺,仿佛依舊置身于中國。現代化的樓宇之間,間或夾雜著中國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風格的古宅、祠堂、廟宇、騎樓城,
恍如隔世,猶如穿梭在新舊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中。
檳城斑駁的騎樓城 圖源:攝圖網 攝影:射手座 2017
下南洋,至檳城,篳路藍縷二百載
一位姓邱的客家鐵匠,一位姓張的教書先生及一位姓馬的燒炭人,他們都被尊奉為華僑的開辟者。曾任馬來西亞華民政務司的巴素博士對早期檳城歷史起源如是說道。
據史料記載,公元 1786 年,英國海軍上校萊特率英國殖民船隊抵達位于馬六甲海峽北口的檳城,當時檳島上僅有 58 人,皆為漁民,其中 3 人來自中國。此三人均為客家民系,分別是廣東大埔縣的教書先生張理和同為廣東大埔縣的鐵匠邱兆進以及來自福建永定縣的燒炭人馬福春,他們于 1745 年到檳城,死后葬在丹絨道光土地公福德正神廟后方,被當地人尊奉為檳城華人的開拓者。
下南洋,在福建、廣東一帶用閩粵方言稱之為過番。南洋一詞自明朝起指南中國海附近之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群島、新加坡和印尼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中國大陸以南之州省。檳城的華人大部分是清末民初時期大規模流入,因躲避戰亂,再加之歐洲殖民國家吸引華工的移民政策,致使中國沿海一帶的廣東以及福建的百姓前往檳城謀求一絲生存之路。
檳城風光 圖源:攝圖網 攝影:行者孔
自古,秉承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箴言的中國人無論身處何處,何種艱難之境,憑借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勤勞勇敢之氣性,往往能絕處逢生,柳暗花明。初來乍到的華人在檳城的碼頭扛過沙包,扛過米糧,在陌生的街角做過人力車夫,拉過歐洲殖民國家的達官顯貴,也拉過檳城土著的富家小姐,種過地也下過海,擺過攤也做過機器時代的工人,似乎只要有一絲生存的希望,都會狠狠地抓住。
中國人就像一株白色蒲公英,漂洋過海,在一個名為檳城的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華人最為思鄉,根植于生命里的故鄉情懷和宗族意識,讓身處異鄉的中國人抓心撓肺,總覺得心里似乎缺了一塊,空落落的。于是乎,他們熱衷于將家鄉的一切復制到這座城,潮汕的炒粿條、福建的云吞面,還有那些騎樓城、茶樓、廟宇、祠堂、信仰等等,似乎試圖通過復制家鄉的一切,華人們就能在異鄉的土地上感受到一絲來自家鄉故土的溫存和慰藉。
馬來西亞檳城·邱氏祠堂·圖源:Flickr
坐在人力三輪車上漫游檳城老城區,穿梭于匆匆過往的車流人流,街邊老舊的騎樓城、香火繚繞的宗族祠堂、鐘聲喃喃的廟宇在眼前一道道閃過,轉瞬即逝。茶樓里夾雜著閩南口音的三兩吆喝聲,早點攤上,阿嫲凌晨三點便開始著手準備的艇仔粥和云吞面還冒著騰騰熱氣,市井的煙火氣繚繞于檳城,當英國人和印度人匆匆路過的時候,華人在此復制了一個家鄉。
馬來西亞檳城城市風光 圖源:攝圖網 攝影:行者孔
土生華人:峇峇娘惹文化
一部《小娘惹》曾火遍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劇中華麗典雅、中國傳統與西式風格相結合的古宅便是典型的娘惹風格建筑,帶有明清特點的四合院里,混搭著中華木雕屏風、英式地磚與蘇格蘭式鑄鐵雕塑。香甜軟糯的娘惹糕、酸香甜辣的娘惹叻沙和那煙火慢燉、精致繁復且頗具中國味的娘惹菜一度讓人誤以為情感大戲《小娘惹》已然演變成美食劇《大長今》。峇峇娘惹亦由此走入大眾視野。
娘惹菜 圖源:Unknown
15 世紀至 17 世紀,大約是明清時期,居住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借助季風的風力航行至東南亞各國進行商業貿易往來,其中一部分人留居馬六甲、印尼、緬甸等地,并與當地的馬來土著通婚,誕下子嗣,他們的后裔被稱為峇峇娘惹,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馬來西亞娘惹 圖源:flickr 攝影:LeonardKong
閩南一帶的人經常通過南海航行至馬六甲海峽,當地原住民聽到閩南人稱男性為阿爸(aba),女性為阿娘(a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來到此處的閩南人男性稱作峇峇(Baba),女性就稱作娘惹(Nyonya)。他們祖先的原籍大部分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州地區,小部分是廣府和客家籍。峇峇娘惹在生活習性、飲食文化、語言、建筑、服飾等方面仍保留著華夏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傳統。
娘惹建筑
坐落于檳城打銅仔街的僑生博物館 (Pinang Peranakan Mansion) 被稱為娘惹博物館,建于 19 世紀 90 年代,為華人甲必丹鄭景貴的故居海記棧。這座帶有明清特點的僑生四合院家宅,融合了峇峇娘惹住宅風格,是一座驕矜的私人宅邸。正門石匾上慎之家塾四字便可窺見這座宅邸主人非同一般,實乃名望之輩。鄭景貴原名嗣文,號慎之,祖籍廣東增城,是這座宅邸的原主人。光緒十一年(1885)法國殖民軍犯中國南疆,清政府告急。鄭景貴認為救國御侮人人有責,毅然捐助巨額軍餉,清政府為表彰他赤誠愛國,賜封鄭景貴及他的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銜榮譽。
僑生博物館 圖源:攝圖網 攝影:river2014 大河
從遠處望,青綠色的外墻異常顯眼,珠光白色的柱子上纏繞著泛著金光的精細裝飾,宅邸為兩層復式樓,一層為會客廳、餐廳,是接待客人外賓之地,二層是主人及家眷下榻的臥房,一般人不得涉足二層。
僑生博物館 圖源:僑生博物館官網
從正門往里看,內室富麗堂皇,典雅古樸,精致的木雕屏風,金碧輝煌的中式浮雕,英式風格的七彩地磚,蘇格蘭式的鑄鐵雕塑,維多利亞時期的瓷娃娃,英式木質長桌上擺滿精致的中西式餐盤。走進前廳,西洋風的鍛鐵雕柱與樓梯欄桿從下盤旋而上,彩繪玻璃窗與龍鳳柜、雕花屏風共處一室,毫無突兀之感,這與峇峇受英式教育的背景相關,這也正是娘惹建筑的特色,中式的典雅加之西式的輝煌,中西合璧。
西洋風的鍛鐵雕柱與樓梯欄桿
移步正廳的側面,設有宗祠和私塾,宗祠房梁之上雕刻著精美繁復的頗具中國味的戲臺,戲臺上雕刻的角兒唱念做打、粉墨登場,實在是惟妙惟肖。置身于金碧輝煌、精致典雅的娘惹建筑之中,歲月在這座古宅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磚瓦,每一個物什都似乎在低聲訴說那年那景那人的故事。
峇峇娘惹家庭長桌宴之上,甲必丹咖喱雞、娘惹叻沙、魷魚炒沙葛、椰漿飯、娘惹糕等娘惹菜是招待客人必備菜品。娘惹菜是以傳統的中式烹飪方法配合東南亞特有的香料,形成了味道香濃,帶有酸、甜、辣,充滿了熱帶風味的娘惹菜系,而檳城的娘惹菜因靠近泰國的緣故,在口味上偏酸辣。
馬來西亞叻沙湯 圖源:攝圖網 攝影:風過無痕
五彩繽紛的娘惹糕是頗具代表性的娘惹菜,猶如娘惹文化,色彩豐富而充滿生命力。雙色糯米糕分上下兩層,上層糕體是清新的綠,新鮮的班蘭葉榨成汁,與糯米粉攪拌蒸成糕,下半部分是藍白色的糯米飯,將煮熟的蝶豆花汁倒在糯米上,攪拌按壓成塊狀。一口咬下,軟糯香甜,班蘭葉的清香加上蝶豆花汁浸染的糯米的軟糯,仿佛在唇齒間轟然炸開。
娘惹糕 圖源:Flickr 攝影:Nicole LH Pang
娘惹糕 2 圖源:Flickr 攝影:Xiaole wy & JV William
娘惹糕是有自己獨特的意義的,比如九層糕就寓意著步步高升之意,常在重要節日和宴席之上出現。峇峇娘惹家族極其注重長幼有序,在長桌之上,家庭最年長者坐主位,開席時,按照長幼之分動筷,年長者先吃,輩分最小者最次。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依托于峇峇娘惹在檳城這片土地上得以傳承,并且生根發芽。
多元和包容:檳城的千般面
《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曾說過,你若未到過檳城,那你還不算見過世界。
七月份的檳城是熱烈的、張揚的,正猶如它包羅萬象、廣納天下的性格。檳城曾是個歐洲殖民城市,一場殖民帶來了英國人、印度勞工、中國華人,各個民族在此交融,美食、藝術、文化、民族信仰各不相同,多姿多彩、百花齊放。
檳城老式建筑 圖源:flickr 攝影:LeonardKong
漫步街頭,走街串巷,拐進了愛情巷,歐式風情的旅館和酒吧高低林立,西洋面孔的洋人在酒吧里自顧自地彈著吉他,低聲吟唱關于愛情的歌,吧臺上的酒被迷離的燈光照出了倒影,不知已續了幾杯。走出巷子,偶遇了三五個印度人在街邊甩著印度飛餅,載歌載舞,他們以熱烈的方式探尋生命的真諦。再往前走,遠遠看見古樸老舊的騎樓城,樓下的茶餐廳十分熱鬧,阿公們穿著半舊的拖鞋在餐廳的門口嘆一杯茶,他們熱烈地討論著今天老板娘炒的潮州粿條夠不夠味,孩童穿著白色背心蹲在甜品攤前,巴巴地望著阿婆手中裹滿酸奶紅豆碎冰的夏日解暑圣品檳城煎蕊。
檳榔嶼五英尺的巷子 圖源:flickr 攝影:LeonardKong
穿梭于檳城的大街小巷,走過嘎吱作響的碼頭,途經壁畫涂鴉的斑駁紅墻,在櫛比鱗次的廟宇中緩緩前行,你會發現,每一次的拐角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風景。
馬來西亞檳城姓氏橋海邊 圖源:攝圖網 攝影:river2014 大河
許多人說,檳城是一個沒有性格的城市,隨波逐流。英國人來了,帶來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式建筑;印度人來了,帶來了載歌載舞的印度歌舞;中國人來了,帶來了精致可口的廣府美食,似乎每一個民族在檳城都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也正是這樣多元和包容的城市,讓檳城成為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存在。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