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545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12 月 6 日,山陽區教育局工作人員栗潔撰寫的文章《山陽的由來》,在《焦作晚報》刊發后,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轉載。
這篇文章論述清晰、史料翔實,從多個方面論證了山陽這個名字的來歷,也讓更多的人對山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據悉,《山陽的由來》是目前我市教育系統入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首篇個人作品。
焦作這個名字,也算是歷史悠久,但相較而言,她的別稱山陽則更有文化內涵。
關于歷史上山陽的記錄,最早見于司馬彪所作的《續漢書·郡國志》:周文王子蔡叔監殷于河內山陽。意思是武王滅商后,把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兄弟)蔡叔(分封到河內郡的山陽),以監視殷商遺民。這段史料說明,西周初年,可能就已經有山陽這個地名了。
那么,今天焦作為什么別稱山陽呢?據考證,有以下三點:
一、由地理位置而來。
古人稱山南水北為陽,山特指太行山,焦作位于太行山之南。因此,自古以來被叫成山陽,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由古地名山陽城山陽縣而來。
據山陽故城夯土層考證,山陽城始建于戰國初期,隸屬于魏國,為各路諸侯跨黃河、越太行、囤糧草的軍事要塞。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五年(前 242),將軍(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八年(前 239 年),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史記》中的這段文字,可以佐證山陽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地名了。
這段話可以提取兩層信息:1. 前 242 年,秦國大將軍蒙騖攻克山陽城。2. 前 239 年,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封地是山陽。這個長信侯嫪毐,就是秦王政 (秦始皇) 生母趙姬的男寵。他假扮宦官進宮,與太后趙姬私通,倍受寵信。后來,被人告發后發動叛亂,失敗,被秦王嬴政處以極刑,車裂(五馬分尸)而死。
1987 年,在焦作輪胎廠漢墓,出土了一件山陽銘文小陶罐,高 18.4 厘米、口徑 13.3 厘米。陶罐肩部陰刻對稱八組隸書山陽銘文。這件小陶罐被鑒定為國家級文物,它再次佐證了山陽這個名字最遲于漢代已經被使用,是山陽悠久歷史的重要物證之一。
山陽設縣,則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河內郡,高帝元年……(設)縣十八……山陽,東太行山在西北。意思是高帝元年(漢高祖劉邦元年),河內郡下轄十八個縣,其中就有山陽縣。
從漢代到后魏,山陽縣治所在地一直在山陽城。北齊天寶七年(556 年),山陽廢縣,山陽城逐漸荒廢。
三、由漢獻帝劉協被曹丕逼迫禪位后,受封于此,稱山陽公而來。
《后漢書》記載:魏黃初元年,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
劉協貶居山陽后,食邑山陽一萬戶。他拋棄帝王之尊,濟世懸壺,涉足農桑,訪貧問苦,百姓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來很多傳奇故事,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
如,他看到山陽大地由于戰亂,田園荒蕪,民不聊生,就張貼榜文,鼓勵農桑:原有田畝,賦稅減半,墾荒者,賦稅免三年。
他甚至與皇后曹節攜手采藥,施醫救民。據說,他們夫婦經常在云臺山一帶采藥。直到今天,百家巖的石壁上還留存有山陽公行醫圖。山陽百姓無不稱頌感念,尊他們為龍鳳醫家。對于自采的中草藥,他們從不收費,針灸、拔罐、刮痧等是無償服務,只有采購來的藥物,才收取一些成本費。這種行醫方式在焦作一帶一直流傳至今。在農村,據說中藥不還價,針灸不要錢等民俗,就是劉協流傳下來的千年老規矩。
劉協在山陽公位 14 年,公元 234 年病逝,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謚號獻皇帝,堪稱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
山陽百姓聽說山陽公去世,皆失聲痛哭,哀聲一片。葬禮之日,送葬者成千上萬,人們用帽子盛滿黃土,堆在墓堆上,使得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大如山丘。曹魏時期,提倡薄葬,陵墓不設封土。由獻帝陵封土可以看出,山陽人民對于劉協的愛戴與感念。
陵園周圍,13 個村莊的百姓自發輪流護陵,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