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4700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2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浙江縉云
又仙又猛
* 本文由 40 萬縉云人民與大地理館 聯合出品
| 軒轅黃帝祠與仙都鼎湖峰,云霧繚繞,猶如云頂仙宮 |
攝影 |?許小峰
這里是,浙江縉云,一座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神仙小城。
對于很多外地人來說,第一次知道這里,是通過一種叫 縉云燒餅 的美食。
很早之前,你很可能已經欣賞過它的風景。溪水潺潺,古橋橫臥,水面倒影著石筍般的山峰——這個取景地,不知誕生了多少武打、仙俠、玄幻影視劇。
| 小橋流水、田園牧歌,天光云影共徘徊 |
攝影 |?馮木波
享受了美食,打卡了美景,然后,又有多少人去愿意讀懂這個江南小城呢?
在縉云,真正的王者其實是——石頭。也只有通過它,才能從縉云看懂浙江,以及廣大的江南。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這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石頭城。
| 01 石頭,孕育了仙境 |
縉云在哪里?
| 三角形的縉云,連接著浙江東部、北部、南部和中部的眾多重鎮 |
制圖 |?海右 / 大地理館
浙江的中南部,山地縱橫,括蒼山 和武夷山 的余脈 仙霞嶺 在此交匯。浙江第二大河流甌江的支流好溪由南向北穿過。河流兩岸,山峰連綿,山間河谷,有良田美池,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
其中,縉云仙都 的鼎湖峰 堪稱仙境中的仙境。仙都,原本叫 縉云山 ,因唐玄宗時期的一句 仙人薈萃之都 而名動天下,遂改名為 仙都。
| 云霧、青山、溪水,隨手一拍都是仙境 |
攝影 |?趙建平
我第一次去 仙都 ,是在一個春雨初歇的日子, 鼎湖峰 鉆入云霧,若隱若現,一群白鷺從柳樹林中飛起,如同碎紙片被風卷起,順著好溪波間飄灑開去。
眼前的場景,八百多年前,一位叫 王十朋 的古人也見過。他是 南宋 時期,一位厭倦了都市生活的狀元。面對這里的山水,他寫下了兩句詩:
皇都歸客入仙都
厭看西湖看鼎湖
后來,詩句成了 仙都 最好的廣告詞。為什么,他在這里 厭倦西湖 ,而 偏愛鼎湖峰 呢?
讓我們看看 王十朋 的生平:他是 宋高宗 欽點的狀元,也是一位主戰派人士。從高宗到孝宗時期,面對北方金國的入侵,他數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
西湖當然是絕美的風景,但這一池碧水和溫暖的春風,陶醉了南遷的君臣。由此,在力主收復故土的人眼中,西湖就是玩物喪志的象征。而兩百公里外的 縉云鼎湖,呈現的是一副暴烈的面孔。
| 仙都巖門:兩石巍巍左右環,天為設險儼雄關。|
攝影 |?朱禮平
北方粗獷,南方柔美,是我們固有的印象。一座江南小城,為什么會如此另類呢?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這種剛烈的性格,已經深入縉云的骨血。
縉云大地的骨架,是一片億萬年前形成的 火山。地質學家告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位于武夷山 - 戴云山隆起地帶和壽昌 - 麗水 - 景寧斷裂帶中段,浙江火山帶的交叉點上。
因為板塊運動活躍,留下了了大片火山巖。縉云的眾多旅游名勝,如 仙都、黃龍、巖門、蛟龍大峽谷,都分布著千奇百怪的石頭。
| 開鑿之后的巖石,像是一座座人造版鼎湖峰 |
攝影 |?朱禮平
最具標志性的 鼎湖峰 ,屬于流紋巖,高 170.8 米,頂部面積 710 平方米,底部面積 2468 平方米,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大的單體石柱,仿佛一根巨大的石筍。 如果從白堊紀的火山噴發時期算起,它的年齡已經有 1 億 5000 萬年左右。
在這片火山巖地貌中,分布最廣的是叫 凝灰巖,儲量達 30 億立方米。凝灰巖,來自火山噴發后的碎屑,主要成分是火山灰。
有的質地疏松,紋路散亂,顯得粗獷大氣;有的質地細密,紋理富于變化,形成五花八門的奇妙圖案;還有一種,質地非常細膩,色澤明艷,切開來如同千層糕一樣,層次鮮明。
| 縉云山中,一處古代開采凝灰巖的遺址 |
攝影 |?朱禮平
縉云也盛產 花崗巖 和紅砂巖,但是作為建筑材料,前者太硬,后者太松。而凝灰石,質地比較松軟,很容易開采,等到氧化,卻又變得異常堅硬。這片土地上的縉云人,發現了這個秘密,很早就把凝灰巖用作建筑材料。
第一個重要的證據是,這里的宋代古墓,墓中的石槨大多由精心打制的凝灰巖石板、條石筑成。
第二個證據是,鼎湖峰下的 矴步橋,它矮矮地蹲在透亮的好溪上。拍攝一張溪水、古橋、鼎湖峰同框的照片,是攝影家、游客必打卡的項目。
| 鼎湖峰下,田園牧歌 |
攝影 |?張小平
當地 文史專家項一中 告訴我:跟許多古墓一樣,腳下這座鼎湖峰矴步橋也始建于宋代,由數百塊凝灰石鋪設而成的。古墓古橋,地上地下,石頭與縉云人的生活融為一體。
| 空中航拍縉云現代采石場 |
攝影 |?朱禮平
|02 石頭,連接了交通 |
縉云縣 屬浙江西南部的 麗水市 管轄,跟浙江中部連接。整個縣的地圖,像一個三角形,在古時候,就像一根錐子,嵌在 金華、臺州、溫州、處州 (今麗水)四府交界處,號稱 三府通京喉道。
| 縉云的水系,連接著她和周邊的城市 |
制圖 |?海右 / 大地理館
位置重要,但障礙重重,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有 340 多座。就在這些山地中,隱藏著許多條古道,比如浙江南部通往京城的 括蒼古驛道 ; 臺州、溫州 通往金華的 蒼嶺古驛道 ;沿海通往內陸的 大洋古鹽道……
縉云境內有三條主要河流,分別是 好溪、新建溪、永安溪 ,但是它們并不齊心協力,而是分別流向 甌江、錢塘江和靈江 三個水系。平日里,河流十分安靜,可以通航、灌溉,但是到了雨季,遇到山洪暴發,就會變成暴虐的猛獸。李白 來到這里,曾經感慨:
卻思惡溪去,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
唐朝之前,好溪的本名就叫惡溪。
| 這種奇怪的景觀,是縉云人開采石料之后留下的 |
攝影 |?朱禮平
受這種地形和水文狀況影響,為了改變交通狀況,縉云人只能義無反顧地選擇造橋、修路。而為了防止溪水泛濫,就不能用松軟的木頭,那么,石橋就成了首選。要想避開洪水的沖擊,就要加高、加寬。所以,縉云的石橋常常超過其他地方,超百米的就有 10 余座。
現存的石拱橋之中,壺鎮賢母橋 當屬翹楚。
| 縉云縣河陽村的公濟橋,是一座清代石拱橋 |
攝影 |?朱禮平
這座橋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 (1817 年)。 經過一年零九個月的艱苦施工,這座 長 178 米、高 9.3 米、寬 4 米的超級石拱大橋 終于竣工。緊接著,呂氏在縣城 五云鎮 的南渡口建起了 110 米的繼義橋,又在 東渡鎮渡口 建起了150 米長的競爽橋。
縉云另一望族河陽朱氏也啟動了建橋的腳步。清咸豐三年(1853 年),一座長 87 米、寬 4 至 5 米、高 7.3 米的五孔石拱大橋 飛架于河陽村外,取名 公濟橋 。有意思的是,此橋從東西兩側同時開建,大橋合龍之時,最后一塊方形石板輕輕放下,大橋就合成一個整體。當地人稱它為 鎖橋石。
| 縉云人就地取材,擅長用條石建設家園,圖為地面鋪設作業現場 |
攝影 |?朱禮平
除了石拱橋,還有矴步橋,如 173 米的濟川矴步橋、156.5 米的松洲矴步橋、145 米長的練溪矴步橋、115 米長的板堰橋、110 米長的隔溪矴步橋 等。
大型的石拱橋位于交通要道,而 矴步橋多位于鄉野。在河床上安放一排或者兩排高約半米有余的直立條石,立石上再平鋪橫放長度 1 米有余的橋板,如此往復,一座利用橫豎條石的矴步橋便擺放而成。
| 好溪,是甌江的最大支流之一,矴步橋是它的標志性景觀 |
上圖 1 攝影 |?吳勝波,上圖 2 攝影 | 朱禮平
雖然看起來像搭積木一樣簡單,實則很有技術講究:
首先在水流平緩處選擇橋址,來水的河床處填滿大塊的鵝卵石用以加固橋址,去水處要建滾水壩;
其次,柱基要深深插入河床之中,去水側用三角形的條石斜撐加固;
再次,直立的柱頭與平鋪的條石兩端,采用雙向倒燕尾榫卯對接。如果你細細觀察,還會發現一個竅門,橋板與橋墩的結合處處理得非常合理:來水口稍大,去水口稍小,水越沖,橋板與橋墩連接就越緊。
除了這些古橋,還有一座始建于上世紀 60 年代末的雙層橋——古方勝利渡槽。
| 上圖古方勝利渡槽,頗有古羅馬時期渡槽的味道。下圖是一座跨度超過百米的石拱橋 |
攝影 |?朱禮平
在那個戰天斗地的時代,縉云縣修建了一批水庫大壩、堤壩、堰壩、灌溉水渠。在這期間,這座極具想象力的上下兩層、高 28.7 米的 古方勝利渡槽 應運而生。下層由 5 個大拱組成,上層由 28 個小拱組成,共同支撐起 220 米長的水槽。工匠們完全運用手工作業,硬生生地將灌溉之水托舉到半空,通過接力傳到遠方。
此外,縉云還有 石梁橋、石板橋、廊橋 等各種類型的石橋。看來,縉云人是一定要把石頭工程進行到底。
攤開浙江地圖,很容易發現:浙江第一大流域錢塘江和第二大流域甌江的結合部,并不貫通 ,最近的連接點,那就是縉云縣。也就是說, 縉云的路,通了,才能把浙江北部、中部與東部、南部連成一片。
| 清代縉云縣地圖(局部),藍色為河流,橙色為驛道。方向為上南下北 |
圖源 |《浙江省古舊地圖集》,大地理館后期上色處理
所以,這些橋,不僅是為了連接本地,更是打通整個浙江的交通樞紐。
如果有機會穿越到古代,連整個縉云城,都是石頭做的。明末著名的詩人、愛國將領 陳子龍 路過縉云,仰望縣城之時,寫下詩句:
懸崖開小市,壘石置疑城。
400 年前的景觀,今日還有大量遺存,那就是一幢又一幢的石頭房子。
| 石頭城由許多石頭村組成,圖為縉云縣古村落巖下村 |
攝影 |?葉高興
|03 石頭,帶來了家園 |
說到石頭房子,中國東南沿海并不少見。比如有防臺風而生的 漁民石屋,房屋多為一至兩層,門窗很小。內地山區,也有許多花崗巖石屋,但由于花崗巖又硬又重,越往高壘墻體越重,極可能造成地基塌陷或者墻體倒塌,所以這一類石頭屋必須嚴格控制高度。
而縉云凝灰石密度相對較小,易于拔高樓層,所以常常出現三四層高的條石房。在縉云老城區的好溪兩岸,一幢幢條石高樓,如同石頭城堡,最多可達 6 層,高 20 余米。
與磚木結構的傳統民居相比,條石房 牢固實用,冬暖夏涼,易于通風采光,且節省建筑材料,一度成為縉云人的建房時尚。到了 20 年前,以鋼精混泥土和紅磚作為主要建材的小洋房興起,曾經時髦三鄉的 條石房 退出了歷史舞臺。
| 仙巖村石頭禮堂內外 |
攝影 |?朱禮平
今天,縉云縣城的大橋北路、復興街、寺后街、溪濱南路 還保留著成片的條石房,不少小區基本上都是條石房。條石建的禮堂一度成為農村標配,如 官店、雙龍、仙巖、唐市、水口、湖川 等村的標志性建筑仍然是七八十年代的 石頭禮堂。
除了數量蔚為壯觀的凝灰石條石房,還有許多石頭造就的古村落,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巖下村。200 余幢石屋,均用不規則的鵝卵石和山石砌筑而成。
| 古村落中的各種石頭用具,堪稱石雕藝術博物館 |
攝影 |?朱禮平
走進村莊之中,一切建筑構件和生活用具,也都是石頭的世界:天井、窗臺、柱礎、柱子、臺階、欄桿、抱鼓、水缸、水槽、石臼、石杵、碾磨、石秤砣、石凳。
說起石窟,我們首先想到大漠中的敦煌。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國東部沿海省份浙江,也有大規模的石窟,其中最知名的是 中國最大的地下石窟龍游石窟 ,以及 號稱海上石窟的溫嶺長嶼硐天。
夾在它們之間,還隱藏著一個規模更大的縉云石窟群。只不過,這種石窟的出現,不是為了雕刻佛像,而是為了開采石頭,建設家園。
| 從巖宕向上仰望,我們很難想象,這是古人生生在山中開鑿留下的景觀 |
攝影 |?朱禮平
千余年來,靠山吃山的縉云先民不停地開采凝灰石,掏出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洞穴,當地人稱之為 巖宕,意即石頭的洞穴。最大的達數萬立方米,最小的只有數十平方米。
| 夕陽照射下的縉云石窟,把洞穴染成了金色 |
攝影 |?朱禮平
洞中一日,世上千年。延續千年的山中采石已止,但石頭的故事依舊在延續。今日,雖然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筑已經拔地而起,但縉云人仍然很喜歡享受石頭的交響樂。
日常相伴的石頭,也塑造著縉云人的性格。
在江南文化浸淫的浙江,縉云人的質樸、堅韌,絕對是個異數。
| 空中航拍巖宕,又是另一種景致。正是有了山中的石頭,現代化的公路才得以被鋪平 |
攝影 |?朱禮平
※本文作者魯曉敏先生,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浙江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長期致力于傳統村落、鄉土建筑、廊橋文化的研究及保護工作。特別鳴謝:縉云縣文史專家 項一中 縉云著名攝影師 朱禮平
-END-
撰文 | 魯曉敏
審校 | 海右君
頭圖 | 許小峰
封圖 | 朱禮平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