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4480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2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本篇文章為大家展示了 ConcurrentHashMap 在 Java7 和中的異同點是怎樣的,內(nèi)容簡明扼要并且容易理解,絕對能使你眼前一亮,通過這篇文章的詳細介紹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在 Java 8 中,對于 ConcurrentHashMap 這個常用的工具類進行了很大的升級,對比之前 Java 7 版本在諸多方面都進行了調整和變化。
一:Java 7 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 ConcurrentHashMap 內(nèi)部進行了 Segment 分段,Segment 繼承了 ReentrantLock,可以理解為一把鎖,各個 Segment 之間都是相互獨立上鎖的,互不影響。相比于之前的 Hashtable 每次操作都需要把整個對象鎖住而言,大大提高了并發(fā)效率。因為它的鎖與鎖之間是獨立的,而不是整個對象只有一把鎖。
每個 Segment 的底層數(shù)據(jù)結構與 HashMap 類似,仍然是數(shù)組和鏈表組成的拉鏈法結構。默認有 0~15 共 16 個 Segment,所以最多可以同時支持 16 個線程并發(fā)操作(操作分別分布在不同的 Segment 上)。這個默認值 16 可以在初始化的時候設置為其他值,但是一旦確認初始化以后,是不可以擴容的。
二:Java 8 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java 8 中,幾乎完全重寫了 ConcurrentHashMap,代碼量從原來 Java 7 中的 1000 多行,變成了現(xiàn)在的 6000 多行,所以也大大提高了源碼的閱讀難度。
圖中的節(jié)點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最簡單的,空著的位置代表當前還沒有元素來填充。
第二種就是和 HashMap 非常類似的拉鏈法結構,在每一個槽中會首先填入第一個節(jié)點,但是后續(xù)如果計算出相同的 Hash – 值,就用鏈表的形式往后進行延伸。
第三種結構就是紅黑樹結構,這是 Java 7 的 ConcurrentHashMap 中所沒有的結構。
當?shù)诙N情況的鏈表長度大于某一個閾值(默認為 8),且同時滿足一定的容量要求的時候,ConcurrentHashMap 便會把這個鏈表從鏈表的形式轉化為紅黑樹的形式,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它的查找性能。
由于自平衡的特點,即左右子樹高度幾乎一致,所以其查找性能近似于二分查找,時間復雜度是 O(log(n)) 級別;反觀鏈表,它的時間復雜度就不一樣了,如果發(fā)生了最壞的情況,可能需要遍歷整個鏈表才能找到目標元素,時間復雜度為 O(n),遠遠大于紅黑樹的 O(log(n)),尤其是在節(jié)點越來越多的情況下,O(log(n)) 體現(xiàn)出的優(yōu)勢會更加明顯。
ConcurrentHashMap 引入紅黑樹,好處就是避免在極端的情況下沖突鏈表變得很長,在查詢的時候,效率會非常慢。而紅黑樹具有自平衡的特點,所以,即便是極端情況下,也可以保證查詢效率在 O(log(n))。
2.2 Java 8 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的重要源碼
下面我們深入源碼分析。由于 Java 7 版本已經(jīng)過時了,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 Java 8 版本的源碼分析上。
2.1.1 Node 節(jié)點
static class Node K,V implements Map.Entry 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 K,V next;
//..........
}
每個 Node 里面是 key-value 的形式,并且把 value 用 volatile 修飾,以便保證可見性,同時內(nèi)部還有一個指向下一個節(jié)點的 next 指針,方便產(chǎn)生鏈表結構。
2.1.2 put 方法源碼分析
put 方法的核心是 putVal 方法: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 計算 hash 值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int binCount = 0;
for (Node K, V [] tab = table; ; ) {
Node K, V f;
int n, i, fh;
// 如果數(shù)組是空的,就進行初始化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tab = initTable();
}
// 找該 hash 值對應的數(shù)組下標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hash)) == null) {
// 如果該位置是空的,就用 CAS 的方式放入新值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 K, V (hash, key, value, null))) {
break;
}
}
//hash 值等于 MOVED 代表在擴容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 tab = helpTransfer(tab, f);
}
// 槽點上是有值的情況
else {
V oldVal = null;
// 用 synchronized 鎖住當前槽點,保證并發(fā)安全
synchronized (f) { if (tabAt(tab, i) == f) {
// 如果是鏈表的形式
if (fh = 0) {
binCount = 1;
// 遍歷鏈表
for (Node K, V e = f; ; ++binCount) {
K ek;
// 如果發(fā)現(xiàn)該 key 已存在,就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覆蓋,然后返回
if (e.hash == hash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key.equals(ek)))) {
oldVal = e.val;
if (!onlyIfAbsent) {
e.val = value;
}
break;
}
Node K, V pred = e;
// 到了鏈表的尾部也沒有發(fā)現(xiàn)該 key,說明之前不存在,就把新值添加到鏈表的最后
if ((e = e.next) == null) {
pred.next = new Node K, V (hash, key,
value, null);
break;
}
}
}
// 如果是紅黑樹的形式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Node K, V p;
binCount = 2;
// 調用 putTreeVal 方法往紅黑樹里增加數(shù)據(jù)
if ((p = ((TreeBin K, V) f).putTreeVal(hash, key,
value)) != null) {
oldVal = p.val;
if (!onlyIfAbsent) {
p.val = value;
}
}
}
}
}
if (binCount != 0) {
// 檢查是否滿足條件并把鏈表轉換為紅黑樹的形式,默認的 TREEIFY_THRESHOLD 閾值是 8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treeifyBin(tab, i);
}
//putVal 的返回是添加前的舊值,所以返回 oldVal
if (oldVal != null) {
return oldVal;
}
break;
}
}
}
addCount(1L, binCount);
return null;
}
可以看出,方法中會逐步根據(jù)當前槽點是否初始化、空、擴容、鏈表、紅黑樹等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
2.1.3 get 方法源碼分析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 K,V [] tab; Node K,V e, p; int n, eh; K ek;
// 計算 hash 值
int h = spread(key.hashCode());
// 如果整個數(shù)組是空的,或者當前槽點的數(shù)據(jù)是空的,說明 key 對應的 value 不存在,直接返回 null
if ((tab = table) != null (n = tab.length) 0
(e = tabAt(tab, (n - 1) h)) != null) {
// 判斷頭結點是否就是我們需要的節(jié)點,如果是則直接返回
if ((eh = e.hash) == h) { if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 如果頭結點 hash 值小于 0,說明是紅黑樹或者正在擴容,就用對應的 find 方法來查找
else if (eh 0)
return (p = e.find(h, key)) != null ? p.val : null;
// 遍歷鏈表來查找
while ((e = e.next) != null) {
if (e.hash == h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
return null;
}
計算 Hash 值,并由此值找到對應的槽點;
如果數(shù)組是空的或者該位置為 null,那么直接返回 null 就可以了;
如果該位置處的節(jié)點剛好就是我們需要的,直接返回該節(jié)點的值;
如果該位置節(jié)點是紅黑樹或者正在擴容,就用 find 方法繼續(xù)查找;
否則那就是鏈表,就進行遍歷鏈表查找。
三:對比 Java7 和 Java8 的異同和優(yōu)缺點 3.1 數(shù)據(jù)結構
Java 7 采用 Segment 分段鎖來實現(xiàn),而 Java 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數(shù)組 + 鏈表 + 紅黑樹。
3.2 并發(fā)度
Java 7 中,每個 Segment 獨立加鎖,最大并發(fā)個數(shù)就是 Segment 的個數(shù),默認是 16。
但是到了 Java 8 中,鎖粒度更細,理想情況下 table 數(shù)組元素的個數(shù)(也就是數(shù)組長度)就是其支持并發(fā)的最大個數(shù),并發(fā)度比之前有提高。
3.3 保證并發(fā)安全的原理
java 7 采用 Segment 分段鎖來保證安全,而 Segment 是繼承自 ReentrantLock。
Java 8 中放棄了 Segment 的設計,采用 Node + CAS + synchronized 保證線程安全。
3.4 遇到 Hash 碰撞
Java 7 在 Hash 沖突時,會使用拉鏈法,也就是鏈表的形式。
Java 8 先使用拉鏈法,在鏈表長度超過一定閾值時,將鏈表轉換為紅黑樹,來提高查找效率。
3.5 查詢時間復雜度
Java 7 遍歷鏈表的時間復雜度是 O(n),n 為鏈表長度。
Java 8 如果變成遍歷紅黑樹,那么時間復雜度降低為 O(log(n)),n 為樹的節(jié)點個數(shù)。
上述內(nèi)容就是 ConcurrentHashMap 在 Java7 和中的異同點是怎樣的,你們學到知識或技能了嗎?如果還想學到更多技能或者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歡迎關注丸趣 TV 行業(yè)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