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8735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7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陳情表
魏晉:西晉·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憫 一作:愍;孑立 一作:獨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劉 一作:祖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臣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的志向。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不能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后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的侍從。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況且我孤單凄苦的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的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注釋
“ 表 ” 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下對君王指陳時事、直言規勸抑或使之改正錯誤的文體。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以:因險釁(xiǎnxìn):兇險禍患(這里指命運不好)。險,艱難,禍患;釁,災禍夙:早時,這里指年幼的時候。閔:通 ” 憫 ”,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兇: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慈父見背】見背:背離我,離我而去。這是死的委婉說法。指棄我而死去。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行年:經歷的年歲舅奪母志:舅舅強行改變母親想要守節的志愿。這是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
【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憫:憐憫。蘇教版作 ” 愍 ”。躬親:親自
【至于成立】至于:直到。于:介詞,引出對象成立:成人自立
【終鮮兄弟】終:又;鮮:少,這里指 ” 無 ” 的意思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門:家門。門衰祚薄:家門衰微,福分淺薄;祚(zuò):福分兒息:同子息、生子;息:親生子女。又如:息子(親生兒子);息女(親生女兒);息男(親生兒子)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期:滿一周年。功:服喪九月為大功,服喪五月為小功。這都指關系比較近的親屬。” 期功 ” 意為 ”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強近:勉強算是接近的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應門:照應門戶。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煢煢:孤單的樣子孑:孤單 孑立:蘇教版作 ” 獨立 ” 吊:安慰【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嬰:纏繞,這里指疾病纏身蓐:陳草復生。引申為草墊子、草席。
【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廢:廢止,停止服侍離:離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奉:承奉圣朝:指晉朝沐浴清化:恭維之辭,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察:考察和推舉孝廉: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當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薦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出來做官舉:推舉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這里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 ” 秀才 ” 含義不同。
【辭不赴命】辭:辭謝。赴:接受。命:任命。
【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職郎中:尚書省的屬官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尋:不久除:拜官受職洗馬:即太子冼馬(xiǎn),太子的侍從官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猥:自謙之詞,猶 ” 鄙 ” 微賤:卑微低賤當:擔任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東宮,這里是借代隕首:頭落地,指殺身。隕,落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切峻:急切而嚴厲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脫 慢:怠慢,輕慢。
【急于星火】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 星火:流星的光 比流星的墜落還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緊迫。
【劉病日篤】篤:病重, 沉重日:一天比一天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茍:姑且告訴不許:申訴不被允許,告訴:申訴(苦衷)
【實為狼狽】實為:總結上文狼狽:形容進退兩難的情形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伏惟:俯狀思量。古時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詞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故老:年老而德高的舊臣蒙:受矜育:憐惜養育
【且臣少仕偽朝】偽朝:蔑稱,指被滅亡蜀朝
【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歷職:連續任職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國曾任郎中和尚書郎。署:官署,衙門圖:希圖。宦達:官職顯達。宦,做官;達,顯貴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南朝《文選》加),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拔擢(zhuó):提拔寵命:恩命優渥(wò):優厚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指拖延不就職希冀:企圖,這里指非分的愿望
【日薄西山】日薄西山:太陽接近西山,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薄,迫近
【人命危淺】危淺:活不長,指生命垂危。危:微弱 淺:指不長淺:不長
【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更 (gēng) 相:交互是以:因此區區:拳拳, 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異義);另一說指 ” 我 ”,自稱的謙詞廢遠:廢止遠離。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烏鳥私情:烏鴉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終養:養老至終
【臣之辛苦】辛苦:辛酸悲苦,這里指辛酸苦楚的處境(古今異義)
【二州牧伯】二州:指梁州 (在今陜西省漢中地區)、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稱州的長管;伯:長
【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鑒:審察,識別
【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以保卒余年】矜憫:憐恤。聽:任,這里是準許、成全庶:庶幾,或許,表示希望或推測保:安;卒:終
【死當結草】結草:指報恩。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見成語 ” 結草銜環 ”,說春秋時,晉大夫魏武子有愛妾,武子病時,囑咐其子魏夥說,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時,又說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說是遵守父親神志清醒時的遺命。傳說后來魏夥和秦將杜回作戰,看見一老人結草絆倒了杜回,夜間魏夥夢見老人說是魏武子妾的父親,幫助他是為了報答不令女兒殉葬的恩德。現在表示死后也會像結草老人一樣來報答恩情。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不勝:禁不住。勝(shēng),承受,承擔。犬馬怖懼之情:這是臣子謙卑的話,用犬馬自比拜表:拜上表章聞:使動用法,使…知道。與上文 ” 具以表聞 ” 的 ” 聞 ” 用法相同。
文言現象
重點解釋
1 臣以險釁:災難禍患。險:艱險,禍患。釁:禍患。
2 夙遭閔兇:夙:早。
3 夙遭閔兇:閔兇:憂傷的事,常指父母之喪。
4 慈父見背:背棄我。見:助動詞,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
5 舅奪母志:強行改變。
6 祖母劉愍臣孤弱:憐憫,愛憐。
7 躬親撫養:親自。
8 終鮮兄弟:少,沒有。
9 門衰祚薄:門庭衰微,福分淺薄。祚:福氣,福分。
10 晚有兒息:子女。
11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勉強。
12 煢煢孑立:孤單。
13 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劉夙嬰疾病:纏繞著(被……纏繞)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薦。
17 詔書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職。
19 尋蒙國恩:尋:不久。
20 除臣洗馬:除舊官,任新官,受職。
21 猥以微賤:謙辭,表示自己的謙卑。
22 臣具以表聞:詳盡。
23 詔書切峻:急切而嚴厲。
24 責臣逋慢:逋:拖延,遲延。慢:怠慢。
25 急于星火:于:比。
26 則劉病日篤:篤:病重, 沉重。
27 欲茍順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謙敬之辭)
29 猶蒙矜育:憐憫。
30 且臣少仕偽朝:再說了, 而且。
31 不矜名節:顧惜。
32 至微至陋:極,其。
33 過蒙拔擢:提升。
34 寵命優渥:厚。
35 豈敢盤桓:猶豫不決的樣子。
36 但以劉日薄西山:迫近。
37 無以至今日:沒有用來……的。
38 更相為命:交互。
39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以:這是因為。區區: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實所共鑒:明察。
41 矜憫愚誠:憐憫。
42 聽臣微志:聽任,請允許。
43 庶劉僥幸:或許。
44 保卒余年:終。
45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完,盡。
通假字
1. 夙遭閔兇。(閔,通 ” 憫 ”,可憂患的事。)
2. 零丁孤苦。(零丁,通 ” 伶仃 ”,孤獨的樣子。)
3.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 ” 又 ”。表示整數后面還有零數)
4. 常在床蓐。(蓐,通 ” 褥 ”,墊子、草席。)
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上:向上。)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犬馬:像犬馬一樣。)則劉病日篤。(日:一天天地。)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外:在家外。)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內:在家里。)躬親撫養。(躬:親自。)
(二)使動用法臣具以表聞。(聞:使……聞。)保卒余年。(保:使……保全。)3、謹拜表以聞(使……知道。)
(三)形容詞作名詞夙遭閔兇。(閔兇:憂患不幸的事。)猥以微賤。(微賤:卑微低賤的身份。)凡在故老。(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舊臣。)4、愿陛下矜憫愚誠(誠心)
(四)形容詞作動詞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遠:遠離。)則劉病日篤。(篤:病重。)
(五)名詞作動詞臣少多疾病。(病:生病。)且臣少仕偽朝。(仕:做官。)歷職郎署。(職:任職。)
(六)動詞作名詞 1、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指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重點虛詞以:
(1)臣以險釁(以:因為)
(2)臣以供養無主(以:介詞,因為)
(3)臣具以表聞(以:用)
(4)猥以微賤(以:和地位搭配時,譯為 ” 憑借 ”)
(5)無以至今日(無以:沒有 …… 的辦法)
(6)但以劉日薄西山(以:因為)
(7)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以:因此 以:因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用)
(9)謹拜表以聞(以:連詞,而)
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不行古義:不能走路,這里指柔弱。今義:不可以。
2、舉臣秀才秀才古義:優秀人才。今義:讀書人的通稱
3、除臣洗馬除古義:授予官職。今義:不包括在內。洗馬古義:授予官職 太子隨從。今義:給馬洗身子。
4、臣欲奉召奔馳奔馳古義:奔走效勞, 這里指赴京就職。今義:迅速的跑。
5、臣之辛苦辛苦古義:辛酸苦楚。今義:表身心勞苦,比喻艱難困苦,很疲倦的感覺。現多指工作和勞作的感受。
6、則告訴不許告訴古義:申訴。今義:向別人陳述; 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7、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區區古義:拳拳,形容感情懇切。今義:小; 少。形容微不足道。
8、至于成立至于古義:一直到 …….。今義:副詞。表示事情達到某種程度;連詞。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況;到達。
9、至于成立成立古義:成人自立。今義:組織機構開始存在;理論意見,站得住腳。創立、建立。
10、急于星火星火古義: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義:微小的光。
一詞多義
1、行:①行年四歲(動詞,經歷)②九歲不行(動詞,走路)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動詞,施行)
2、矜:①猶蒙矜育(動詞,憐惜)②不矜名節(動詞,顧惜)③愿陛下矜憫愚誠(動詞,憐憫)
3、至:①至微至陋(副詞,最)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4、見:①慈父見背(見用在動詞前,表示他人行為及于自己)②二州牧伯所見明知(動詞,看見)③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被)
5、親:①躬親撫養(代詞,親自)②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名詞,親戚)
6、日:①日薄西山(名詞,太陽)②報養劉之日短(名詞,日子)③則劉病日篤(名詞作狀語,一天天)
7、當:①當侍東宮(動詞,任,充當)②死當結草(副詞,應當)
8、薄:①日薄西山(動詞,迫近)②門衰祚薄(形容詞,微薄,少)③薄微細古(微小)
9、拜:①拜臣郎中(動詞,授官)②謹拜表以聞(動詞,奉上)
10、于: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介詞,比)②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介詞,給)
11、夙:①夙遭閔兇(名詞,很早,幼年)②夙夜憂嘆(名詞,早晨)
12、區區:①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②何乃太區區(形容詞,短淺的)③區區小事(形容詞,形容分量少)④區區在下(謙稱自己)
13、卒:①保卒余年(副詞,終)②卒成帝業(副詞,終究)③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名詞,士兵)④卒然邊境有急(副詞,突然)
14、除:①除臣洗馬(動詞, 任命)②登自東除(名詞, 臺階)③攘除奸兇(動詞, 清除)
15、嬰:①夙嬰疾病(動詞, 纏繞)②舉嬰, 欲投之于河(名詞, 嬰孩)
16、應:①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動詞, 照應)②其人弗能應也(動詞, 回答)
17、志:①舅奪母志(名詞,志向)②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18、以:(1)臣以險釁(以:因為)(2)臣以供養無主(以:介詞,因為)(3)臣具以表聞(以:用)(4)猥以微賤(以:和地位搭配時,譯為 ” 憑借 ”)(5)無以至今日(無以:沒有 …… 的辦法)(6)但以劉日薄西山(以:因為)(7)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以:因此 以:因為)(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用)(9)謹拜表以聞(以:連詞,而)
成語
孤苦伶仃(原文:零丁孤苦):伶仃:孤獨,沒有依靠。孤單困苦,沒有依靠。
煢煢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個人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問。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急于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形容非常急促緊迫。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氣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斷氣的樣子。也比喻事物衰敗沒落,即將滅亡。
人命危淺:淺:時間短。形容壽命不長,即將死亡。
朝不慮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么樣子或發生什么情況。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結草銜環: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里銜著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烏鳥私情: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稱天;后土:古代稱地。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
特殊句式
(一)介賓短語后置急于星火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二)賓語前置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慈父見背
(三)被動句而劉夙嬰疾病則告訴不許
(四)省略句拜臣(為)郎中且臣少仕(于)偽朝但以劉日薄西山
(五)判斷句今臣亡國賤俘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4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六)固定句式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重點語段
1、”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 ” 察臣 ”” 舉臣 ”、” 拜臣 ”、” 除臣 ”,準確地陳述了自己 ”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 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 ” 無 ” 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 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既無伯叔,終鮮兄弟。※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殉私情,則告訴不許。※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什么兄弟,門庭衰微而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舉臣下為孝廉,后任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優秀人才。臣下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態度傲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職,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俯伏思量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樣子;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的內心不愿廢止奉養,遠離祖母。
臣下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注釋險釁(xìn):災難禍患。指命運坎坷。夙:早。這里指幼年時。閔,通 ” 憫 ”,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兇,不幸見背:棄我而死去。舅奪母志:指由于舅父強行改變了李密母親守節的志向。成立:長大成人。祚(zuò):福分。兒息:兒子。期功強近之親:指比較親近的親戚。古代喪禮制度以親屬關系的親疏規定服喪時間的長短,服喪一年稱 ” 期 ”,九月稱 ” 大功 ”,五月稱 ” 小功 ”。應門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應門:照應門戶,僮,童仆。煢(qióng)煢孑(jié)立:生活孤單無靠。煢煢,孤單的樣子。孑:孤單。吊:安慰。嬰:糾纏。蓐(rù):通 ” 褥 ”,墊子。廢離:廢養而遠離。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太守:郡的地方長官。察:考察。這里是推舉的意思。孝廉:漢代以來舉薦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孝 ” 指孝順父母,” 廉 ” 指品行廉潔。刺史:州的地方長官。秀才:當時地方推舉優秀人才的一種科目,這里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 ” 秀才 ” 含義不同。拜:授官。郎中:官名。晉時各部有郎中。尋:不久。除:任命官職。洗馬:官名。太子的屬官,在宮中服役,掌管圖書。猥:辱。自謙之詞。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這里指太子。隕(yǔn)首:喪命。切峻:急切嚴厲。逋慢:回避怠慢。州司:州官。日篤:日益沉重。茍順:姑且遷就。伏惟:舊時奏疏、書信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故老:遺老。矜育:憐惜撫育。偽朝:指蜀漢。歷職郎署:指曾在蜀漢官署中擔任過郎官職務。矜:矜持愛惜。寵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馬等官職。優渥(wò):優厚。區區: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陛下:對帝王的尊稱。烏鳥私情:相傳烏鴉能反哺,所以常用來比喻子女對父母的孝養之情。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陜西省勉縣東,二州區域大致相當于蜀漢所統轄的范圍。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長官稱牧,又稱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稱刺史。皇天后土:猶言天地神明。愚誠:愚拙的至誠之心。聽:聽許,同意。結草: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魏武子臨死的時候,囑咐他的兒子魏顆,把他的遺妾殺死以后殉葬。魏顆沒有照他父親說的話做。后來魏顆跟秦國的杜回作戰,看見一個老人把草打了結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顆夢見結草的老人,他自稱是沒有被殺死的魏武子遺妾的父親。后來就把 ” 結草 ” 用來作為報答恩人心愿的表示。犬馬:作者自比,表示謙卑。行年四歲:年紀到了四歲。行年,經歷的年歲。臣密言:開頭先寫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當時的書信也是這樣的。
參考資料:
1、陳國林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龍門書局出版社,2012 年 8 月:12-13 .
賞析三
“ 多情 ” 的《陳情表》
《陳情表》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一篇 ” 奇文 ”。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陳情》之情,耐人尋 ” 情 ”。
傾苦情。文章開篇陳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運:孩提時代,父喪母嫁,失怙失恃;成長時代,體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無親無戚,晚有兒息;如今現實,祖母臥病,侍藥難離。”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一句話濃縮了李密祖孫二人凄苦相依的命運,也表露了他滄桑過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動心,真誠感人。
說難情。首先是進退兩難。一方面是推孝廉,舉秀才,拜郎中,除洗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國恩難報,君情難違。另一方面,祖母供養無主,疾病日重。養恩難忘,親情難舍。其次是強人所難。在辭不赴命,辭不就職之后,作者等來的是詔書的責備、郡縣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訴不被允許的情況下,”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無奈的話語中,含蓄地表達了對 ” 圣朝 ” 統治者強人所難的不滿之情。
消疑情。” 少仕偽朝 ”,屢召不應,難免讓晉朝統治者產生懷疑。是貪戀舊朝,” 忠臣不事二君 ”,還是疑慮 ” 圣朝 ”,顧慮重重?無論兩種想法的哪一種得到證實,都可能給李密帶來殺身之禍。舊朝時,”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新朝時,”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對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場,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晉朝統治者心中的郁結。接下來,祖孫二人 ” 更相為命 ” 的苦情的再次強調,既順應了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又委婉地告訴了晉武帝侍奉祖母是他 ” 不仕 ” 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先有 ”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 的感觸,后有先盡孝后盡忠的承諾,終有 ”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 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動人心魄。
《陳情》如此 ” 多情 ”,也就難怪晉武帝會做出 ” 停詔,允其不仕 ” 的決定,也就難怪千古文人贊嘆之聲聲聲不已了。
賞析二
李密原是蜀漢后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 263 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 265 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說的 ”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晉武帝為什么要這樣重用李密呢? 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征召。
李密為什么 ” 辭不就職 ” 呢? 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 ” 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 ” 可以齊桓 ” 的人物,對于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于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后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 ” 辭不就職 ”,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 ” 孝 ” 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 少仕偽朝,歷職郎署 ”,古人講 ” 一仆不事二主 ”,” 忠臣不事二君 ”。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 ” 不事二君 ” 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 ” 不矜名節 ”,”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 ” 孝 ”。但是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 ” 忠孝不能兩全 ”。《韓詩外傳》卷二記載:” 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頸而死。” 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后盡忠。”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后,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 ” 孝 ” 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 ”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 的不滿情緒;最后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后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 ”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 ” 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 作鋪墊,然后反復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 ” 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第二段的 ” 劉病日篤 ”;第三段的 ”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 ” 辭不就職 ” 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 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 奉詔奔馳 ”。為什么不能去呢? 因為 ” 劉病日篤 ”,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 ”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所以才有 ” 實為狼狽 ” 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 ” 不矜名節 ”,并非 ” 有所希冀 ”,不應詔做官,是因為 ” 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參考資料:
1、《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 1987 年版
創作背景
《陳情表》,選自《文選》卷三七。三國魏元帝景元四年(263 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泰始三年(267 年),朝廷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 44 歲,以晉朝 ” 以孝治天下 ” 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
鑒賞
1. 融情于事。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通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
2. 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從肺腑中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精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本文排偶句的運用極有特色,不僅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簡潔練達,生動形象,而且感情真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 ”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將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廢離的深情形容得淋漓盡致;”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通過對比,既突出了李密進退兩難的無奈,又將盡忠之,與盡孝之情表現得真切而感人。
賞析一
第一段
作者陳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與祖母更相為命,以使武帝化嚴為慈,化對立態度的逞威為同一立場的體恤。” 臣密言 ”,是奏表開頭的一般格式。”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是第一段的綜述,又是全文陳述苦情的總冒。” 險 ”,不同于今天的 ” 危險 ” 義,《說文》:” 險,阻難也。” 賈逵《國語》注:” 釁,兆也。”” 險釁 ”,險惡的兆頭。” 閔 ”,病困,兇喪。” 險釁 ”” 閔兇 ” 這兩個詞兒含義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讀者導入慘苦的境域。什么 ” 險釁 ”? 什么 ” 閔兇 ”?”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小孩兒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撫養,竟然 ” 慈父見背 ”,是一大不幸。《文子》:” 慈父之愛子,非求報。” 可見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稱 ” 臣 ”,而用第三人稱 ” 孩 ”,旨在客觀陳述苦情以使武帝動心。父親死了,固然痛苦,如果還有慈愛的母親一道過著孤兒寡母的生活,那還只是比較艱苦而已,竟然又 ”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是又一個大不幸!《晉書·李密傳》:” 父早亡,母何氏改醮。” 四歲的孩子,既經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獵人擊斃父母的沒有羽翎的烏鳥,其寒傖、蒙昧、本能地求居覓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狀可以想像得之。《毛詩序》:” 衛世子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 舅奪母志 ” 典出于此,但這是托詞 (因為封建社會里人們把婦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視為丑事),也是作者對母親寬解的一種孝行。從心理的通常情況看,似乎長者特別喜歡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歡孫子勝過兒、媳喜歡子女;如果這種判斷不誤,那么,祖母劉氏對作者的特別喜歡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個失怙失恃的孩子,當然特別喜歡又加上特別同情了,這樣,” 憫臣孤弱 ” 的 ” 憫 ” 其含義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貼切體會,祖母當然 ” 躬親撫養 ” 了。《晉書·李密傳》:” 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情,遂以成疾。”” 九歲不行 ”,也許是軟骨病之類。如果孩子身體健康,祖母操心費力可能少些,現在竟是 ” 九歲不行 ”,特異的體弱是又一種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費力的又一個因素。以上一句寫 ” 弱 ”,以下集中寫 ” 孤 ”。盡管有三種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較多、外面親戚不少,那還可以有若干圓通的余地,現在是 ”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孤 ” 得夠痛苦了,夠奇特了,夠長久了:一,從作者的父輩看,沒有叔叔又沒有伯伯。二,從作者的平輩看,沒有哥哥又沒有弟弟。《詩經·鄭風·揚之水》:” 終鮮兄弟,維予與女(汝)。” 鄭玄箋:” 鮮,寡也。” 作者借用《詩經》一句,但 ” 鮮 ” 并不作 ” 少 ” 講而作 ” 無 ” 講,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下跟 ” 既無叔伯 ” 的 ” 無 ” 避免重復的一種特殊詞義。從外親看,既沒有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親眷,也沒有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沒有為堂兄弟、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單枝獨芽寡人一個。從經濟看,門庭衰敗,連個使喚的童仆也沒有。最后以 ”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來簡括、有力、形象地刻畫作者幼年時經歷的那種寂寞、清貧、孤獨、悲愴、冷酷、凄厲無告、遭人白眼的慘境。封建社會的世俗觀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獨生(無分男女) 為正為榮,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這個 ” 九歲不行 ”,又是 ”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又是缺親無故,又沒有童仆的清貧之家的幾世單傳的孤根弱苗的成長,飽蘸著祖母劉氏多少關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劉氏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劉氏多少操勞之力! 不妨說,祖母虔誠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熱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撫養作者上面,讀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氛圍之中而對作者產生深切的同情呢? 如果祖母劉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還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發生了,──祖母劉氏經受不了許多家庭變故的摧殘,經受不了許多社會人心的冷遇,經受不了許多對孤弱孫兒的哀憫和擔心,喂養和抱持,事必躬親,因而 ” 夙 ” 嬰疾病,” 常 ” 在床褥,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 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概括而又具體地寫出了作者對祖母的孝謹備至。《晉書·李密傳》:” 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 可見作者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緊密。從 ” 而劉 ” 到 ” 廢離 ” 不過寥寥幾句,卻勾勒出陳情不仕的一個很重要的畫面。以下論列緊緊把這幾句當作唯一的事實根據。
第二段
歷敘朝廷多次征召,優禮有加,都由于 ” 劉病日篤 ” 而有著 ” 報國恩 ” 和 ” 徇私情 ” 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 ” 終養 ” 埋下伏線。”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其中有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更有對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 沐浴 ” 一詞隱喻作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因而茁壯成長。武帝擔心作者以事奉祖母為借口,實在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 奉圣朝 ”,臣仆稱君之詞,” 沐浴清化 ”,臣仆無比感激新朝的話,稱呼和感激都能使晉武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寵臣對君主說話,因而心弦為之一弛。”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又作為一個過渡引導到 ” 陳情 ” 上來,以下具體地陳述 ” 沐浴清化 ” 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為 ” 孝廉 ”,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為 ” 秀才 ”,這是稱才,但是 ”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 辭不赴命 ” 乍一看來并非 ” 沐浴清化 ”,其實是最好的 ” 沐浴清化 ”,因為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順和與事有原則和有才干,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 ” 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 簡單交代一下就行了。” 沐浴清化 ” 的更重要的事實是 ”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武帝 ” 特下 ” 詔書,而且要作者做特別親信的宮廷侍衛之長;不久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面對最高統治者一再提拔,作為降臣的李密越發不能簡單從事了,于是 ” 具以表聞 ”。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 ” 辭不就職 ”,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這樣誠懇,武帝當然會心平氣和了。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并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手段:”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切 ”,” 峻 ”,” 責 ”,” 逋 ”,” 慢 ”,都準確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郡縣風馳電掣地執行王命,是 ” 逼迫 ”,是 ” 催 ” 臣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 ” 臨門 ”,是 ” 急于星火 ”,先后六個四字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這與上文所寫 ”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成為鮮明的對照。” 臣欲奉詔奔馳 ” 的 ” 奔馳 ” 用得絕妙,它有力地顯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為皇家奔走效勞的焦急心情,” 劉病日篤 ” 的 ” 日 ” 字又準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為時不久,它跟下文 ” 茍循私情 ” 的 ” 茍(姑且)” 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應用了二難推理:” 欲奉命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循私情,則告訴不許 ”。二難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合起來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兩個,結論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說,”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對作者的某些疑慮。其實呢,辯證地看,這里的根本觀點是 ” 先徇私情,后報國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當地提出 ” 愿乞終養 ”,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難,這里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與事為文的高超所在。怎樣進一步說服武帝呢? 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而把讀者引向下面的關鍵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
提出晉朝 ” 以孝治天下 ” 這個治國綱領,陳述作者特別孤苦的處境和作者的從政歷史、人生態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韓非子·說難》:”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 作者緊扣治國綱領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 ” 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 ”(見《說難》)。圣朝 ” 以孝治天下 ”,并且做到 ”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是熱切稱頌朝廷褒揚孝行態度堅決、措置得當,卻更是為 ” 愿乞終養 ” 設置根據。于是說出了 ” 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副詞 ” 特 ” 和兩個形容詞 ” 尤 ”” 甚 ” 集中有力地寫出了作者的情況是異乎尋常的特殊,那就越發應當而且必須 ” 蒙矜育 ” 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許可以認為提出 ” 愿乞終養 ” 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壞,因為 ” 以孝治天下 ” 是講法,” 凡在故老……” 是說理,都還只是一般的論辯藝術,都還沒能進一步打開武帝的心扉。聰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開一筆,索性刺刀見紅,把情節推向高潮! 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機警地把自己的歷史問題、人生態度以及從政思想來一個徹底交代,全盤亮相:”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 少 ”” 仕 ”” 歷 ” 職說明了仕臣之久,供職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盡忠守節于西蜀,而是為了 ” 圖宦達 ”。既然 ” 圖宦達 ”,就說不上 ” 矜名節 ”,就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慮。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這個 ” 至微至陋 ” 的 ” 亡國賤俘 ” 深感 ”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完全應當 ” 士為知己者死 ”,怎么可能徘徊猶豫、另有所圖呢? 這又進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慮。在武帝看來,皇君至高無上,降臣至卑無下,動不動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壓。作者看準了這種心理狀態,盡量把自己壓低,把國恩抬高:”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一個 ” 賤 ” 字,仍舊感到不足,再加上一個 ” 微 ” 字和一個 ” 陋 ” 字,而且是 ” 至微至陋 ”。與此同時,國恩深重是 ” 過 ” 蒙拔擢,是 ” 寵 ” 命 ” 優 ”” 渥 ”(“ 優 ”” 渥 ” 同義),前朝降臣恩榮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奮無已,效忠不二,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著用反詰句 ”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只能是增強陳情語氣而不會激怒武帝,降臣對新主竟能如此措詞這是少見。也不是守節蜀漢,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為什么呢? 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說,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慘苦圖,亦即祖母劉氏的病篤圖:”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 這個隱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臨頭,而且是很快地臨頭,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剎那的時機,完足一剎那的義務,享受一剎那的幸福而已,這已為下文 ” 報劉之日短也 ” 張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 ” 愿乞終養 ” 了,但聰明而又極其細心的作者還怕武帝認為以一般的孝敬長上為借口實在為的消極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綜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連不可或離的緊密關系,”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是一種意思,一種說法;”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還是這種意思,但是另一種說法,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又自然地得出了 ” 區區不能廢遠 ” 的結論。” 區區 ”,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 ” 不能廢遠 ”,用 ” 區區 ” 又用 ” 不能廢遠 ”,也是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以上兩句出自肺腑,動人神魄,從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看,” 區區不能廢遠 ” 明確表示不能分離,比上文 ”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 的兩可之說前進了一步。
第四段
明確提出 ” 愿乞終養 ”,表示要先盡孝后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盡管作者從法從理從情寫得娓娓動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審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滿足于 ” 區區不能廢遠 ” 的說法,還會采取一些相應的高壓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審慎地估計到盡管上文已經有種種劉氏大限不遠的表白,但武帝還會認為 ” 徇私情 ” 跟 ” 報國恩 ” 的抵觸,作者仍舊不能提出 ” 愿乞終養 ” 的請求,本段開頭就亮出具體的時限說:”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 ”。四十四歲,是中年人,風華正茂,報國多日;九十六歲,古來稀有,風燭瓦霜,瞬息可滅,很自然地得出 ” 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 的結論,這結論清楚地陳述 ” 報國恩 ” 跟 ” 徇私情 ” 只有為時極短的矛盾,稍稍從長遠著眼就根本沒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盡忠跟盡孝暫時發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據。從武帝設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為 ” 以孝治天下 ” 的一個范例,更可以達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老練深沉的作者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 ”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 的請求。” 烏鳥私情 ”,是比喻也是比擬,它是 ” 愿乞終養 ” 的根據,又回溯到這是動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 ” 以孝治天下 ” 的綱領;又是懇切、謙抑的天真流露,這種措詞委婉得體,曲折有致,連鐵石人也得回心轉意,武帝當然不能拒絕。《爾雅·釋詁》:” 愿,欲也。” 它不同于現代漢語的 ” 愿意 ”,應作 ” 很希望 ” 講,表示愿欲之深。用了 ” 愿 ” 又用 ” 乞 ”,同義的語詞反復表示分外強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確提出請求以后,還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說的 ” 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為了印證所說句句屬實,了無欺詐,再作出了以下印證:”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所見 ”,” 明知 ”,” 共鑒 ”,異詞同義,有力地顯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當然,印證的作用遠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從作者的處境考慮,而從 ” 以孝治天下 ” 這個手段出發,成全了作者為時短暫的請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動神靈,更可以慰作者,一舉四得,何樂而不為?! 奇妙的是,作者還覺得意猶未遂,言猶未盡,情猶未達,理猶未順,再一次請求 ” 矜憫愚誠,聽臣微志 ”,以便劉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獲得成功。” 愚誠 ”,” 微志 ”,” 僥幸 ”,” 保卒 ”,一連串的詞語,表示作者以最謙恭、最虔誠的口吻含淚哀求,催促武帝徹底動情。更妙的是,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 ”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 的保證,這比 ” 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 又大大進了幾步:活著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盡管實質是為了作者對祖母的高誼隆情,但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最后又以一個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達了格外恭謹的想法:是 ” 犬馬 ”,是 ” 怖懼 ”,更是 ” 不勝 ”,宛然適合一個新朝君主所希望聽到的降臣的樸實、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憐憫的語言,怎不使武帝嘆為觀止、霽怒為憐、予以懷柔呢?!《晉書·李密傳》:” 武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華陽國志》:” 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晉書·李密傳》:” 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 可見李密是情真意切。
參考資料:
1、《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西晉·李密
李密(224 年—287 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代表作為《陳情表》。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