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467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漓江自北向南,一路旖旎。在澄澈的江水兩岸,石峰峭豎,碧嶺森羅,古人有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之嘆。
這是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一部分,喀斯特分布面積達 2665 平方公里,整個桂林喀斯特地區峰叢疊出,峰林離立;兼有羅布的溶洞和蜿蜒的地下河,所謂桂林山水甲天下,著實名不虛傳。
在距今 3 億多年前(泥盆紀 - 石炭紀),如今的桂林所在之處是浩浩汪洋,隨著多次構造運動,滄海桑田,淺海沉積的碳酸鹽巖地層上升為陸地,同時裂隙和節理開始發育 [1]。桂林喀斯特區出露的地層多為碳酸鹽巖地層 [2],厚達 2500~3000m,這些古老而堅硬的巖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質基礎,巖石致密堅硬、抗壓強度大的特性保證了地貌形態的穩定。使那些連綿數百公里的石峰,或呈錐狀、塔狀,或呈劍狀、柱狀,得以氣勢雄偉地峙立在大地上。
而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碳酸鹽巖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顧名思義,在這種地貌的形成中,水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溶性巖石(主要為石灰巖、白云巖)被具有溶蝕力的水改造,巖石中的碳酸鹽與水中的二氧化碳與發生化學反應,溶解于水中,被流水攜帶流走 [3]。
水順著巖隙和斷裂深入巖層,不斷溶蝕,年深日久,喀斯特地貌就此成型,無論是地上的峰林、石林,還是深藏地下的溶洞、地下河,都是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
峰叢 - 峰林形成機制示意圖 [4]
桂林地區喀斯特強烈發育,峰叢和峰林地貌景觀有著山水甲天下的盛名。
碳酸鹽巖地層被溶蝕后,形成基座相連、高低不一的溶蝕山峰,便是峰叢。這里的峰叢多在漓江峽谷兩岸,1000 余座石峰分峙疊出,如利刃直立,氣勢恢宏。
當水的溶蝕作用進一步發展,將峰叢間的基座切開后,這些石灰巖山峰之間沒了連接,或分散或成群地自平地崛然而起,石山遙列,遠望成林,便是峰林地貌。桂林地區的峰林多分布在陽朔西北的葡萄鄉,近百座山峰如玉筍瑤簪,奇峰翠巒綿亙競秀,美如磅礴的山水畫卷。
【葡萄峰林 鯉魚追日】
發表于 2018 年 7 月 23 日《桂林日報》
與此同時,水流順巖層的節理和裂隙,深入地下,通過溶蝕作用形成沉靜而幽深的地下喀斯特景觀。
溶洞、地下河示意圖
溶洞是喀斯特地區常見的地貌,是地下水沿著巖石的層面、節理或斷層溶蝕而成的地下空間。所謂無山不洞,桂林喀斯特區的大小石峰中發育有上千個中小型的溶洞 [5]。
溶洞之中別有天地,在這里,水中溶解的碳酸鈣重新沉積,一點一滴積累。自溶洞底部向上生長的是石筍;自洞頂向下伸長的是石鐘乳;又有水自洞穴壁的裂隙中滲流,生長為珠簾一般的石幔。溶洞之中光怪陸離,是自然鬼斧神工的絕妙盛景。
溶洞中的石幔
溶洞中的石鐘乳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洞府深深映水開,乘船穿行游覽于其中,不免會震撼于自然的深邃和壯麗。
蘆笛巖洞地下河
桂林冠巖地下河
喀斯特地貌是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至柔之水和至剛之巖石在時間洪流中塑造出的奇峻壯闊的美景。而桂林地區發育完美的峰林和峰叢、星羅棋布的溶洞和蜿蜒的暗河,無不是喀斯特地貌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陳治平, and 劉金榮. “ 桂林盆地巖溶發育史的探討.” 地理學報 47.4 (1980): 338-347.
2. 龔克. 桂林喀斯特區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戰略管理研究 [D]. Diss.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2012.
3. 楊景春, and 李有利. 地貌學原理. Bei jing da xue chu ban she, 2012.
4. 朱學穩. 桂林巖溶地貌與洞穴研究. Vol. 5. 地質出版社, 1988.
5. 韋躍龍, et al. “ 廣西巖溶景觀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廣西科學 25.5 (2018): 465-504.
美編:張 岳
校對:覃華清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