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890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3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文 | 陳昂
答案是:用類書。
什么是類書呢?
中國古代的類書,很像現在常說的百科全書。類書之名,最早見于后晉劉昫撰寫的《舊唐書》,到了北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時改類事為類書,從而定下類書之名。簡而言之地說,類書就是一種分門別類地匯輯資料以供查尋的工具書,也即類聚資料。嚴格意義上的類書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分門別類,即對搜集來的資料分類編排,把同類資料排列在一起;二是錄而不作,即纂輯羅列現有的資料,而非編者自己的論述或考辨,編者最多只是在某些資料前后加幾句簡單的按語。
其實比起百科全書之名,類書的命名方式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與學習的本質。人類的認知體現為面對紛繁建構體系的模式。紛繁為物,通過感性觸碰;體系為思,運用理性建構。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人們通過分類、歸類的認知過程,形成了對世界的體系性認知。對于這一過程,《周易·系辭》用類聚進行表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韓康伯解釋道:方有類,物有群,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這句話準確揭示出類別思維中互相依存的兩個維度——判分與聚合,這也是本文采用類聚之名的依據。判分著眼于異,根據事物的區別屬性進行分別;聚合著眼于同,根據事物的共同屬性進行聯系。在二者的交相運動中,呈現出人類理性中井然有序、互相關聯的世界圖景?!抖Y記·學記》有云:古之學者,比物丑類,而能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方謂之大成。
一般認為,中國第一部類書是三國時期王象、劉劭等人奉魏文帝之命編纂的《皇覽》,六朝梁代有《壽光書苑》《類苑》;隋有《北堂書鈔》;唐有《初學記》《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宋元兩代修纂的類書就更多了,不僅有官修還有私修,其中以北宋官修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最為著名。但到了明代,《永樂大典》的橫空出世,遠邁前朝,創造了無數紀錄。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永樂年間組織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保存了大量中國 14 世紀以前的文學、藝術、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氣魄雄偉、內容宏富,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三百余年。它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