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5552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竇躍生
一、開場歌曲
《桃花紅杏花白》
桃花來你就紅來
杏花來你就白
漫山遍野向陽開呀
啊個呀呀呆
翻過那桃花嶺來
淌過那杏花海
憨憨的哥哥他看花來呀
啊個呀呀呆
花叢里小阿妹
摘一朵山花戴
女兒好風采
啊個呀呀呆
啊個呀呀呆
唱一曲開花調扔過崖
聲聲落在哥心懷
親呀親呀哥呆呀個呆
開花調唱得山花花開
忘不了春來把樹栽
待到桃杏滿枝頭
迎親的鑼鼓咚咚、、、敲起來
咱把那新房山坡坡蓋
桃花杏花窗前前開
親呀親呀哥呆呀個呆
啊 ……
桃花來你就紅來
杏花來你就白
漫山遍野向陽開呀
啊個呀呀呆
啊 ……
一片片紅雨飛
一陣陣暖風來
山鄉春如海
啊個呀呀呆
啊個呀呀呆
二、作家介紹
林清玄,中國臺灣當代作家、散文家。
1953 年 2 月 26 日,出生于臺灣省高雄縣旗山鎮。八歲時,立志要成為作家,也自此養成了一生讀書的習慣。1967 年起,住在臺南,并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 年,在報紙上發表《行游札記十帖》。1972 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1 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 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 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 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 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 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
三、原文講解賞析
第一篇:《桃花心木》(解題,新鮮感。)
林清玄
鄉下老家屋旁。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散文的第一段、第一句怎么寫?開門見山。)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介紹桃花心木。)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 種樹的姿態。勞動的姿態。)
樹苗種下以后,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并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觀察,講故事。與眾不同。)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里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反常的行為。鋪墊、懸念。)
我越來越奇怪。( 引人入勝。)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有時隔那么久才給樹澆水。( 段落很短。)
但是,懶人怎么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注意思考。作家的敏銳。)
后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么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么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富有哲學道理。從容不迫地講述。)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園丁是哲學家。)
他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托物言志。植物是人的老師。)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么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實踐證明了園丁的話。)
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在不動聲色中講道理。)
主題情懷
講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他不定時、不定量地給樹苗澆水。成活下來的桃花心木苗都長成了百年的大樹。作者借種樹喻育人,說明了只有在不確定中能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長大成材。
藝術特色
1. 借物喻人 寓意深刻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與種樹人的對話,講明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2. 不動聲色 說理透徹
通過觀察,發現奇特。通過對話,發現真理。 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義。
3. 貼近生活 語言樸實
就是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素材。就是老朋友之間的對話,聊天。樸實自然。
第二篇:《賊光消失的時候》( 題解,新奇。用心發現生活之美。一片茶葉是不求世間名譽的,這就是以清凈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報,只是盡心盡意貢獻自己的芳香。)
林清玄
朋友得知意大利鄉間有一古堡,正在出售堡內的燈具,特別請意大利的朋友去標購,把已有百年歷史的古董水晶燈全數買下,總共有三百多盞,運回臺北。( 欲揚先抑。點明了燈。燈與賊光有什么聯系?聯系懸念。)
使我驚奇的是,通常在一個空間,只要有兩盞主燈,有的會互斥,有的會互相消減光芒,這些老水晶燈卻不然,幾十盞在一起,互相照亮、互相襯托。( 講燈的知識。)
朋友說:那是因為,這些水晶燈的賊光消失了。當賊光消失的時候,寶光就會生起。什么是賊光呢?賊光就是會互斥互搶的光,是不知收斂的光,是不含蓄、不細膩、不溫柔、不隱藏的光。( 對賊光的理解。)
我想,這就是古董的魅力吧!因為那種真寶之光,只有經過時間與空間的洗練,才會產生。( 與賊光相對的寶光。)
人也是這樣,年少的時候自以為才情縱橫,到了年歲漸長,才知道那只是賊光激射。經過了歲月的磨洗,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賊光才會收斂。( 托物言志,對人生的理解。)
這世上比較可悲的是,賊光容易被看見,致使一般人認為賊光是有價值的,反而那些寶光涵容的人和事物,是很少被觀見的。( 哲學思考。扣合主題。)
主題情懷
通過對燈光中賊光和寶光的描寫和感悟,說明了賊光的短暫、寶光的珍貴,表現了賊光在人身上的浮華、寶光在人身上的樸實無華卻又光芒萬射。折射出光如人生的哲理:經歷歲月的磨洗,才會擁有人格光芒的道理。
藝術特色
1. 托物言志 富有哲理
林清玄的作品,總能從日常的生活瑣事中生發深刻的哲理來。幾盞老水晶燈在一起發出耀眼的光芒,卻互相協調,互相照亮, 互相襯托。這是因為這些燈賊光消失,寶光閃亮。
2. 巧用對比 言簡意賅
世上許多的古董為何能吸引人,也是因為寶光優美。作者于是想到現在的一些水晶和琉璃,賊光太盛,光芒很耀眼,不知收斂,且搶奪別的光芒。這種光芒只重形式缺少內涵,自然也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對比的手法,讓讀者深刻領會了賊光與寶光的含義。
3. 淡泊清香 回味綿長
不賣弄華麗的辭藻,從容不迫地聊天。這世上比較可悲的是,賊光容易被看見,致使一般人認為賊光是有價值的,反而那些寶光涵容的人和事物,是很少被觀見的。
四、林清玄散文的特點
1. 賦予了自然的靈性。
在林清玄的筆下,所有的花、草、樹、蟲,都是有靈性,有生命的,每個生命自有其獨特的靈魂。
2. 語言質樸典雅。
林清玄的散文語言有種浪漫的氣息,盡管文字質樸沒有過多修飾,但是讀過后縈繞在內心深處的那種典雅脫俗的浪漫讓人印象深刻。
3. 飽含佛理禪宗。
讀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林清玄則是一派佛家風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chēn 怒;生氣 ),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里潛泳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是內容和形式,靈魂和肉體,歷史和現實,瞬間和永遠的結合體。
4. 以小見大,虛實交映。
關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農民、士兵、小商販、小職員,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被侮辱的被損害的人,但與魯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著意去刻畫和批判左右他們命運的社會力量。
5. 節奏明快,柔中帶剛。
林清玄說過: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他的散文語言柔中帶刺,一句一句地組合起來靈動而又鏗鏘有力。準確表達了句子的意蘊,富有節奏,酣暢淋漓。
五、相關閱讀欣賞
端午節:五彩絲線穿起的繽紛日月
竇躍生
香囊、五色線、搬腳娃娃,粽子、喜蛋、麻葉,艾蒿、龍舟、屈原,沐浴、雄黃酒、白蛇娘娘的傳說……這些五彩斑斕的意象,在農歷日月都是五的那天飄過,出場的是感天動地的故事( 語言的陌生化,意象的擁擠化,形成自己的語言魅力 )。
月是五,日也是五,注定了日月的五彩繽紛,注定了文化的五顏六色,注定了情愫的五光十色( 對五盡情地解讀,把文字中的精華都榨出來 )。
1. 麻葉:一個金色的美食節( 第一個意象,用金色。)
往往是母親,把那麻葉炸得焦黃。這個金黃色的美食節,就芳香撲鼻了。
熱騰騰的豐盛,讓孩子們的味蕾綻放燦爛( 語言的陌生化,創新是文學的生命 )。
綠皮的鴨蛋、紅皮的雞蛋,紫皮的蒜咕嘟,我們平日里奢望,而不可及的眼饞,都端上桌來( 有聲有色之色,來自生活,來自觀察,來自表現 )。
剝開竹葉、葦子葉包裹的粽子,黏黏的糯米里藏著花生仁兒、紅棗、葡萄干、綠豆,喜悅在舌尖上跳蕩( 虛實語素搭配 )。
鍋碗瓢盆交響曲響起了前奏,我們咔嚓咔嚓著將蛋殼擊碎,那黃爛爛的蛋黃流著油兒;我們嘎嘣脆嘎嘣脆地品味著麻葉的快感,誰還顧得上說話?連放屁都沒功夫哦( 有聲有色之聲音,個性十足的語言表達 )。
一年中,端午節吃麻葉的事情,我們總是老早就巴望著、巴望著,口水能流二尺長。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依然回味著、回味著,口齒留香。
可是,我們為什么要吃這些香甜的美味呢?我們并沒有什么豐功偉績呀?我們并沒有光宗耀祖呀( 對美味的貢獻,有什么原因嗎 )?
原來,是有著豐功偉績的祖先在福佑著我們。記住,我們吃麻葉、雞蛋、粽子,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閃亮主題 )。
2. 汨羅:一個紅色的詩歌節( 第二個意象,用紅色。)
在古楚國,在楚河漢界之水湄,在盛開著艾蒿、蘭草、菖蒲、蕙蘭的地方,在盛開著一丈紅的我的故鄉,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 講故事 )。
他寫的《橘頌》,讓天下的橘子唱誦。
他寫的《橘頌》,閃爍著橘紅的愛國紅( 用詩詞的筆調寫散文 )。
他把蘭草寫進詩歌的字里行間,那詩歌飄散著蘭草的馨香。
他把蘭草寫進心上,他的人格魅力都充滿了蘭草的品格。
他是詩人,也是大官。他出身貴族,卻為百姓著想。他的孤傲清高是想家國富強。
可是,他被誤解:世人皆醉我獨醒。
在月影倒懸的汨羅江,詩人以詩歌的韻律,鏗鏘進水中,那動作一如蘭花玉樹臨風( 用典,《橘頌》。悲劇的力量翻江倒海 )。
鄉親們啊,把粽子、雞蛋、麻葉傾盡水中,是仰慕詩人的英靈。
我們的祖先過端午節,是在懷念詩人屈原。
我們祖祖輩輩吃粽子、吃麻葉,是為了念念不忘那盛開著鮮花的一丈紅。
這紅紅的詩歌之樹啊( 我最喜歡的意象:一丈紅——詩歌花樹 )!
3. 月宮:一個銀色的養生節( 第三個意象,用銀色。)
一個詩人死了,他想讓父老鄉親活得滋潤。
在端午節的凌晨,大人們會把盆盆罐罐擺在姣姣月光下。
銀銀的月光雨下著。誰將詩意的印章蓋向穹廬的湛藍?月宮玉兔( 意象的邊緣化。月亮,是蓋向天空的印章 )。
你這在月宮里日日夜夜搗藥的小白兔哦。
你采擷著桂花的香,采擷著蘭花的香,采擷著詩歌的香,將滋養生命的神藥灑向人間( 把想象的觸角,向縱深、縱深挖掘 )。
孩子們把艾草、青蒿、蕙蘭、菖蒲的葉子泡在盆盆罐罐。
父親喝著雄黃酒,用指頭蘸著酒的雄黃,點在我們的人中、耳朵。
這神圣的儀式宣告:百毒不侵!
百草的芬芳兌了原生態的日月精華,這是月宮玉兔賜福給百姓的沐浴露啊( 用最時尚詞,美容古老的意象 )。
這是乳汁一般的沐浴露哦!
連同詩句的精油一起,與玫瑰云霞飛翔(用典)。
沐浴著、沐浴著,沐浴出健康、沐浴出長壽、沐浴出詩意盎然!
4. 龍舟:一個藍色的狂歡節( 第四個意象,用藍色。)
在水一方。在蔚藍色的水湄一方。
龍頭的蘭舟在逶迤。我的驃悍的兄弟們,劃著桂槳,喊著船工號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們賽著龍舟,龍舟上奮力劃槳的是龍的傳人。
我們在水中打撈著月光,打撈著屈原詩詞的英靈( 虛實語素搭配 )。
岸上的姐妹呀,你們可是龍舟寶貝?你們是我們龍舟比賽的拉拉隊( 時尚詞語的鑲嵌,借用足球寶貝 )。
宋玉的弟兄們、嬋娟的姐妹們吟哦著、吟哦著: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用典。屈原的作品 )!
鄉親們把粽子、麻葉、雞蛋,放漂于汨羅江、漢江、丹江……習俗著一個習俗( 完全相同詞語的不同用法。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是名字 )。
賽龍舟。我的兄弟們啊,我們敲鼓,敲擊著牛皮的鼓。
我們跳著男子漢的舞蹈,如出征的將士:鼓舞人心! 鼓舞斗志(用典。來自于知識的積累。建鼓舞,漢畫像石,成語,圖騰)!
賽龍舟。我的兄弟們啊,我們吹著號角,吹奏著牛角的號。
鼓角錚鳴——( 意象的邊緣化。鼓是牛皮做的,號角是牛角做的。牛與戰爭的關聯。)
5. 艾蒿:一個綠色的感恩節( 第五個意象,用綠色。)
五色線,拴在孩子們的手脖上、腳脖上,拴住子女的安全( 為什么把孩子的乳名叫——拴寶 )。
等到六月六的那天,把五色線剪斷,放進水中,就變成美女蛇去了西湖( 用典。《白蛇傳》)。
因為,農歷五月,正是蛇的發情期。稍不留意,就會惹怒蛇,而遭到蛇的襲擊。
于是,大人們就用雄黃酒做成孩子們的護身符。聞到雄黃酒的氣味,蛇就會躲避得遠遠( 民俗的鑲嵌 )。
老法海就是用這個陰招兒,讓癡情的白娘子現了原形。
用艾蒿、辛夷之類的香料,做成花花綠綠的香囊。
我故鄉,香囊還有一個親切的乳名:香布袋。也有的地方叫荷包。
妹繡荷包墜郎腰。這歌詞的后面還有一個曲曲折折的愛情故事哦(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 )。
最要緊的是,端午節一定要把艾蒿插在門上。這個習俗起源于躲避兵荒馬亂災難的傳說。
演變成對家人的感恩:一邊插著艾葉,象征著愛人、愛家;一邊插著青蒿,象征著人好、家好( 一個意象,變幻著戰爭與和平的含義 )。
五月五日端午節:讓我們快快樂樂地過一個五彩繽紛的節日吧( 快樂就是 100 分 )!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