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3250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9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知其不可而為之——積極的處世哲學
知其不可而為之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著精神。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在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內涵解讀]
1.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選讀》課文解讀第 2 題)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對孔子處世觀的概括,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著精神和獻身精神。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盡自己的力量堅持到底。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孔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情懷的體現。古往今來,這種精神曾激勵過中華民族無數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孔子的這種人格精神,要給予一分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繼承。首先,行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動,還是為了正義事業和崇高理想?為了正義事業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達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義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精神的大道,對群眾的動員作用和榜樣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從斗爭策略來說,要重視保存和積蓄力量,不應做無謂的犧牲。
2.儒道之辨——入世與避世
孔子不倡導消極避世,這與道家的主張不同。孔子憮然(悵惘失意的樣子),一方面為眾生滔滔、知音難覓而悵惘;另一方面又堅定不移地堅持著自己的濟世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認為天下無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應該說知其不可而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這種執著精神。
接輿把孔子比作鳳鳥,對孔子四處奔走,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執著追求的行為進行了諷刺。他認為過去的理想已不能實現,當著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詞里既含有對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對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長沮、桀溺從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著眼來否定孔子的這種做法,覺得他的主張難以拯救現實社會,但并不否定孔子的這種精神。孔子十分看重這些不愿在亂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隱士,知道他們不是等閑之輩。
[相關成語]
1.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2.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和脫離勞動的人。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
3.無人問津:沒有人尋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受到冷落。也比喻無人探索、嘗試。
4.深厲淺揭:遇到深水就連衣涉水,遇到淺水就撩起衣服過河。比喻做事要因時因地制宜。
[論語摘譯]
1.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在石門過夜。(早上進城,)守城門的人說: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氏那里來。守門人說:此人就是那個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2.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孔子在衛國擊磬,有個人挑著草筐子從孔子門前路過,說:這個磬敲得大有深意呀!過了一會又說:偏狹啊,硁硁的磬聲透著固執!沒有人了解自己,就潔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著衣裳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裳過河。
孔子說:好堅決啊!沒有辦法詰難他了。
3.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旁經過,他唱道:鳳呀!鳳呀!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來的還來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當今的從政者岌岌可危!
孔子下車,想跟他談談。他急行避開,孔子沒法跟他談。
4.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說:不做官不合乎義。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棄,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么能廢棄呢?想保持自己的純潔,卻攪亂了君臣之義這一重要的倫理關系。君子做官,是為了實踐大義。至于自己的主張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5.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又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答道: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答道:對。桀溺說:像滾滾滔滔四處泛濫的洪水,天下到處都是這樣地動亂不安,能跟誰一起來改革這種狀況呢?并且你與其跟隨避開惡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隨避開人世的隱士呢?說完繼續平土覆蓋種子,干個不停。
子路回來把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悵然嘆道:鳥獸不可跟它們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處又跟誰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們一起來從事改革了。
下列各項是對孔子處世哲學的解讀,請將前面論語摘譯中與各項有關聯的原文序號填在對應項后括號內。
A.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盡自己的力量堅持到底。()
B.孔子不倡導消極避世,與道家的主張不同。孔子一方面為眾生滔滔、知音難覓而悵惘;另一方面又認為天下無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C.孔子所處的時代有許多隱士,孔子知道他們不是等閑之輩,很看重他們。()
參考答案:A 項,1;B 項,5;C 項,2、3。
[即時體驗]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題。
材料一: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論語·憲問》)
材料二: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淳于髡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孟子·離婁上》)
(1)孔子反復申說不敢不告,體現了其的心情,孟子主張嫂溺援之以手,體現了其的思想。
解析:結合材料一的弒及告夫三子可知,當時禮崩樂壞,哀公大權旁落,孔子反復申說,其無奈心情可見一斑;結合材料二最后一句,可得出通權達變的思想。
參考答案:無可奈何 通權達變(答無奈、權變等相近意思亦可)
(2)孔子和孟子對于禮有不同的態度,請結合材料闡述你的看法。
答:
解析:陳成子弒簡公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嫂溺是特殊的情況,兩者因為事件不同,情境不同,故兩位圣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看似矛盾,實則統一。評價時,既要強調禮的重要性,又要強調仁這一基礎性。
參考答案:①孔子對陳成子弒簡公這一不合禮之事,告哀公,告三子,是以士大夫之禮與責任要求自己,體現出他對周禮的恪守與虔誠,是不在其位也謀其政的表現,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孟子雖然也重視禮,但面對嫂溺的情況,主張棄禮救人,表現了他靈活變通的一面。孔子是在大原則下講禮,孟子是在特定情況下棄禮救人,兩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②對于不合禮之事,我們理應指責與糾正,否則亂就得不到治理。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恪守禮,應該在仁的基礎上進行,背離仁而去守禮,只會顯得不合人性,不合事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陳成子 (名恒,齊國大臣) 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而后朝見,報告魯哀公說:陳恒殺了他的君主,請出兵討伐他。哀公說:報告給季孫、仲孫、孟孫那三位大臣!
孔子 (退下后) 說:因為我曾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報告給那三位大臣’吧!
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報告,(他們)不同意出兵。孔子說:因為我曾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報告。
材料二: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定嗎?孟子說:這是禮法的規定。淳于髡說: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嗎?孟子說:嫂子溺水不去拉她,這就如同豺狼一般了。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定;嫂子溺水用手拉她,這是變通的辦法。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