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5094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3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問題 1:《傳染病防治法》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制定旨在防控、消除傳染病發生和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之所以出臺《傳染病防治法》這部法律,可追溯到最直接的原因是 1988 年上海暴發甲肝傳染病疫情,經歷甲肝傳染病疫情后,新中國首部《傳染病防治法》于 1989 年 2 月 21 日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發布;認真總結 2003 年非典疫情傳染病防治實踐尤其是抗擊非典的實踐經驗,促使全國人大常委會于 2004 年 8 月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了首次大改,內容從 41 條增加至 80 條;為完善國務院對傳染病病種的調整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于 2013 年6月 29 日對個別條文進行修正。
2020 年的新冠肺炎,暴露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應急處置能力的短板,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傳染病管理。國慶假期期間(2020 年 10 月 2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布新修訂版《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寫入法中,強調堅持政府主導、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控原則,內容從 80 條增加至共九章 100 條。
問題 2:《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傳染病有哪些?
《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規定,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目前共 42 種法定傳染?。?+27+13)。
(1) 甲類傳染病是指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特別嚴重,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需要采取強制管理、強制隔離治療、強制衛生檢疫,控制疫情蔓延的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
(2) 乙類傳染病是指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嚴重,可能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需要采取嚴格管理,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降低發病率,減少危害的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3) 丙類傳染病是指常見多發、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需要監測管理,關注流行趨勢,控制暴發流行的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問題 3:法定傳染病如何增加、減少或調整?
《傳染病防治法》第 3 條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并予以公布。例如,2008 年衛生部決定將手足口病列入丙類傳染病,2009 年衛生部經國務院批準,將甲型 H1N1 流感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2013 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將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納入乙類傳染病,將甲型 H1N1 流感從乙類傳染病調整為丙類傳染病,并納入流行性感冒進行管理。
問題 4: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有哪些?
《傳染病防治法》第 4 條規定,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準后予以公布、實施。
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決定權歸屬國務院。采取乙類和丙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決定權歸屬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也有一個例外情形,即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常見、多發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按照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
問題 5: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哪一類傳染病,采取何種措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于 2019 年 12 月份在武漢市暴發。2020 年 1 月 20 日,國家衛健委發布 2020 年第 1 號公告,經國務院批準,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國內新發生的傳染病,自國家衛健委 1 號公告發布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成為法定的乙類傳染病,并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從此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納入了適用《傳染病防治法》的法治軌道。
問題 6: 哪些主體有報告傳染病疫情的義務?
《傳染病防治法》第 30 條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本法規定的傳染病疫情或者發現其他傳染病暴發、流行以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時,應當遵循疫情報告屬地管理原則,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內容、程序、方式和時限報告。
軍隊醫療機構向社會公眾提供醫療服務,發現前款規定的傳染病疫情時,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報告。
第 31 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第 32 條規定,港口、機場、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及國境衛生檢疫機關發現甲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向國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互相通報。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軍隊醫療機構,任何單位和個人,以及港口、機場、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及國境衛生檢疫機關都是傳染病疫情的報告主體。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傳染病疫情后,應當在 2 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 2 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問題 7:傳染病疫情信息由誰公布?
《傳染病防治法》第 38 條規定,國家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全國傳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應當及時、準確。
在非疫情防控期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都有權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縣級和地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無權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有權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獲得授權后可以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縣級和地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無權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
問題 8: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采取哪些措施?
《傳染病防治法》第 39 條規定,(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密切接觸者主要是指以下四類人員:1. 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2. 診療、護理、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3. 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離接觸人員;4. 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后經評估認為符合其他與密切接觸者接觸的人員。
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置。
問題 9:地方政府應該如何采取隔離措施?
《傳染病防治法》第 41 條規定,對已經發生甲類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實施隔離措施,并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接到報告的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即時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上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準決定的,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立即解除隔離措施。隔離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并宣布。
隔離措施的實施主體是縣級以上(包括縣級)地方人民政府。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不合理和嚴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利的做法,比如,把疑似病人家的門甚至轄區內所有居民家的大門不分青紅皂白直接做物理封閉。
問題 10: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哪些緊急措施?
《傳染病防治法》第 42 條規定,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采取下列緊急措施并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上級人民政府接到下級人民政府關于采取前款所列緊急措施的報告時,應當即時作出決定。
問題 11:什么情況下可以宣布疫區?
疫區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暴發、流行,其病原體向周圍播散時所能波及的地區?!秱魅静》乐畏ā返?43 條規定,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區域部分或者全部為疫區;國務院可以決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
問題 12:政府在疫區內可以采取哪些緊急措施?
《傳染病防治法》第 43 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區內采取《傳染病防治法》第 42 條規定的緊急措施,并可以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但是,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封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
只有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具有封鎖甲類傳染病疫區的權力,其他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并不具有這項權力。一些地方未經批準擅自封路、封村、封閉小區的行為是違法的。
問題 13:為什么通過機場、車站進入市區的人員必須配合衛生檢疫?
《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規定,發生甲類傳染病時,為了防止該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乘運的人員、物資傳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或者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門的衛生主管機構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
問題 14:《傳染病防治法》賦予個人哪些義務和權利?
《傳染病防治法》第 12 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采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疫情防控人員,落實疫情防控措施。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因違法實施行政管理或者預防、控制措施,侵犯單位和個人合法權益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訴訟。這一條賦予個人隱私權和訴訟權。疫情防控期間,任何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保護好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的個人隱私,任何文字、圖像和視頻信息都不應未經允許隨意暴露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住址等身份信息。
《傳染病防治法》第 16 條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關心、幫助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時救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這一條賦予患者人格尊嚴權。不得歧視患者,那更不能歧視來自疫區的人和從事疫情醫療救治的醫務人員。
《傳染病防治法》第 41 條規定,在隔離期間,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對被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這一條賦予公民生活保障權。
《傳染病防治法》第 62 條規定,國家對患有特定傳染病的困難人群實行醫療救助,減免醫療費用。這一條賦予困難人群醫療救助權。
來源:沈陽發布
編輯:王沛霆
責任編輯:張紅軍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