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5543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以鄉村生活為主題,體裁多樣,有古詩詞,也有中國、外國作家寫的散文,展現了一幅幅田園生活的畫面,讓學生了解鄉村生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和樂趣。
一、我會讀:
雖然 suī 率領 shuài 倘若 ruò 附近 fù
即時 jí 覓食 mì 彌漫 mí 祈盼 qí
頻繁 pín 彈跳 tān 捕捉 bǔ 紅葉似火 sì
二:多音字:
冠 guàn 冠軍 guān 花冠
散 sàn 散步 sǎn 散落
率 shuài 率領 lǜ 效率
三、同音字和形近字組詞:
篷(帳篷)覓(覓食)般(一般)
棚(大棚)現(出現)搬(搬家)
協(協調)辛(辛苦)序(順序)
諧(和諧)幸(幸福)續(陸續)
shì 裝(飾)城(市)(事)故(是)否
xīn(辛)苦 溫(馨)(新)年(心)臟
xié 和(諧)皮(鞋)(協)調 傾(斜)
mì 尋(覓)烏云(密)布 甜(蜜)(秘)密
四、詞語解釋:
時令:季節。
倘若、即使、若是:都是表示假設、假如、如果的意思。
照例:按照慣例,按照常情。
五、近義詞:
裝飾——裝點 時令——時節 順序——次序 倘若——如果
鮮嫩——新鮮 和諧——協調 樸素——簡樸 吃驚——驚訝
六、反義詞:
可愛——討厭 樸素——奢侈
七、照樣子寫詞語:
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簡簡單單
天 高地 闊:天南地北、左鄰右舍、南轅北轍、東張西望
月 明人 靜:風號浪吼、東張西望、東搖西擺、月朗星稀
八、句子理解:
1、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鄉下人家美麗迷人的生活環境和樸實歡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
2、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這句話形象地呈現了雨后春筍的美妙畫面,尤其是一個探字,擬人化的手法讓人感到嫩筍迅速的長勢,如同一個個淘氣頑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樣從土里探出頭,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機。
3、從他們的房前屋后走過,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雄雞聳著尾巴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儼然一位將軍在閱兵,斗志昂揚,又如同一個盡職盡責的丈夫在保護著自己的家人,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具有濃厚的人情味。
九、課文理解:
1、課文按 先分后總 的順序寫的,全文圍繞著 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這句話介紹了鄉下人家風景 獨特、迷人 的特點。
文章按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作者還通過對動植物擬人化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熱愛鄉村生活的情感。
2、第一段(1—4)鄉下人家屋前種著瓜果和鮮花,房前屋后有雞鴨。
第二段(5—6)鄉下人家夏天在門前吃飯秋天在蟲鳴中入眠。
第三段(7)鄉下人家風景優美獨特。
3、第一大段按照 空間順序 連段成篇,第二大段按 時間順序 排列。
4、鄉下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勤勞、熱愛生活。
5、從每個自然段中找出一個印象深刻的情景:
第一:屋前的瓜架上掛著紅的瓜,長著綠的葉,繞著長的藤。
第二:春天雨后,門前空地上長出許多鮮嫩的小竹筍。
第三: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竹林里找食物。
第四:鴨子在河里玩一點也不怕人。
第五:夏天傍晚人們在院子前邊吃飯邊聊天。
第六:秋天人們在蟲鳴聲中進入夢鄉。
6、探改成長冒好嗎?為什么?
答:不好,因為探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了竹筍想迫不及待地看看這個世界,充滿了勃勃的生機,讓人感覺到竹筍的無比可愛。其他兩字則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7、寫雞群覓食時運用了怎樣的手法?
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如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再現了寧靜、和諧的農村生活畫面。
8、你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的嗎?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答:文章是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的。從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幾十株竹他們的屋后倘若有一條小河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秋天到了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9、在介紹農家別有風趣的裝飾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答:裝飾本指在身體和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這里采用而來對比的手法。指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把農家小屋裝點得色彩明麗,親切可愛,質樸自然。
10、作者為什么說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呢?
答:它們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瓶來襯托,有美麗的彩紙來包裝,農村的花是那樣 簡單,那樣樸素,但樸素是最自然的,最自然的往往是最美的。
11、鄉下人家的晚餐有什么特點?
答:將近晚上,紅霞輝映,晚風輕拂,倦鳥歸巢,在這奇妙的大自然的懷抱里,人們邊享用晚飯,便閑話家常,好不愜意。寫出了農村生活的淳樸和閑適。
12、秋天到了,紡織娘??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擬人。把紡織娘的叫聲寫得比催眠曲還優美,渲染了鄉下人家睡夢的甜美,襯托了秋夜的祥和美麗。
13、作者描寫了哪些鄉村美景?
答:作者描寫的景物主要有:房前順著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綠的藤蔓;門前空地上依著時令開放的美麗的鮮花和屋后伴著春雨從土里探出頭來的嫩筍;覓食的雞群,嬉水的小鴨;鄉下人家在門前的樹陰下邊吃晚飯,邊閑話家常,其樂融融,夜里伴著紡織娘美妙的歌 聲甜蜜地進入夢鄉……
課文為我們描繪了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和夜晚的祥和寂靜,神秘含蓄,讓我們看到了荷蘭牧場和運河交錯的獨特地形,看到了荷蘭藍天,碧草,牛羊組成的優美迷人,自然和諧的景觀,所以作者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既是作者在向人們介紹荷蘭的特點,更是對荷蘭的美景發出的贊嘆。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傳神,比喻,擬人是本文語言上的一個突出特點。
課文理解:
1、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這句話是文章的總起句、句子緊扣主題,開門見山,點明了荷蘭的獨特之處。
2、寫牛吃草時運用了怎樣的寫法?作用是什么?
答:專注指專心注意,這一句用了擬人的手法,讓人感受到牛無論吃草還是站立時,都像一個人在深沉含蓄、不時地琢磨問題,可見整個低地是何等的安靜。
3、介紹牛吃草一般的順序是怎樣的?
答:第一段是按照總 — 分 — 總的順序介紹的。最后一句是對前面具體描寫牛群活動場面的總括,描繪了一幅精致壯觀、色彩明麗的畫面。
4、從膘肥體壯這個詞你感受到什么?
答:這里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放牧,而且這里的人民擅長放牧,所以駿馬匹匹膘肥體壯。
5、為什么說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寫馬表達了什么感情?
答:沒有牧人的吆喝,沒有對食物的紛爭,沒有強敵的進攻,駿馬是這無邊草原上尊貴的主人,它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生活,任意馳騁在這絲絨般的碧綠草原,駿馬和草原是這樣的和諧。體現了草場與駿馬的和諧之美,其中也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6、用擬人手法寫綿羊、豬群、小雞、山羊等動物有什么好處?
答:這樣寫更富有情致,同時也寫出了它們的安閑與悠然自得,表現出它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
7、分別找出一個描寫人、奶牛和自然共同點的詞語。
答:人:默默無言;奶牛:嚴肅沉默;自然:寂靜。可以看出此時的靜謐與沉寂。
8、為什么說荷蘭是牧場之國?從哪里可以看出?
答: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荷蘭牛群眾多,生活自然,再加上絲絨般的草地,色彩明麗,非常壯觀。
第二:荷蘭有成片成片的原野,一望無垠,平坦而寬闊,是駿馬生活的天堂,沒有牧人 的吆喝,無拘無束,就連那些小動物也是如此。
第三:從動物們的生活就知道,荷蘭不僅是奶牛的王國、駿馬的王國,也是牲畜們自由 生活的王國。
第四:晚霞消逝,夜幕降臨,擠奶工開始工作,一切都顯得無聲無息。正因為荷蘭三分 之一的土地都是牧場,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所以人們才說荷蘭是牧場之國。
9、作者為什么四次提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答:因為作者對荷蘭充滿無比的喜愛和贊美,他心中的千言萬語在課文中只匯成一句話 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句話是一條清新柔和的線索,將課文各個自然段的內容緊密 地練習在一起,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表達了作者對牧場之國最淳樸、最真摯的情感。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
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
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課文理解:
1、前兩句是怎樣寫江南初夏的景色的?
答:樹木蔥郁,水光映天,色彩明麗動人。蒙蒙細雨中,杜鵑啼鳴催耕,由靜入動,現 出了活潑的生機,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2、才和又兩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這兩個字不言忙而忙卻顯現出來,寫出了農民勞動的繁忙緊張,也寫出了詩人對勞 動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贊美之情。
3、結尾處詩人為什么不直接說人們很忙,而說閑人少呢?
答:詩人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 在人們的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悠閑的氣度,與詩歌前兩句互相呼應。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
尤其是后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贊揚。
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課文理解:
1、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是怎樣具體寫農村田園生活的?答:這兩句詩生動地描繪了鄉村里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 的敬重之情。
2、學字表現了什么?
答:一個學字,使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寫出了農村兒童從小喜愛勞動,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
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
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課文理解:
1、西塞山前的江南水鄉是什么樣的?
答: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清新、秀麗,一派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2、不須歸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了漁翁在這優美的景色中忘情山水,陶醉于自然的悠然自得。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以生動有情趣的筆調抒寫著鄉村孩子快樂的童年,在聲聲麥哨里,孩子們勤勞地割草,快樂地嬉戲,嘴饞地吮吸,表現了鄉村濃濃的歡樂。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教學中了解作者在寫作的構思方面采用首尾呼應的方法,中間的敘事與寫景,相得益彰地體現農家的快樂,以朗讀來體現兒童的天真快樂。
課文理解:
1、寫孩子的臉蛋用比喻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答:這個比喻句把孩子們的臉比作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這樣形象生動的語言,產生了一種意境美,寫出了孩子們面容的稚嫩、可愛、美好。
2、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這句話該怎么理解呢?
答: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將一個五彩繽紛的田間世界再現出來,字里行間也透露 著一種豐收的喜悅。
3、擎字好在哪里?
答:與舉、托等字相比,擎字更顯出果實的豐滿,突出麥子的自豪與獻禮般的鄭重,表現了豐收的喜悅。
4、寫天然的運動場用了什么手法?
答:用對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軟,這樣的運動場是農村特有的,是城市運動場無法比擬的,也表明作者為鄉村孩子們有這樣天然的運動場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5、孩子們吹著麥哨,為什么這么高興?
答:鄉村的孩子們生活在田園之中,他們是如此貼近大自然,他們開心地、無拘無束地 在田野中玩耍、嬉戲。他們的童年是幸福而又快樂的。
6、作者圍繞麥哨描寫了哪些樂與美的畫面?
答:第一:孩子們衣服美: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
第二:田野里花果美、豐收樂:前幾天,田野里還是鵝黃嫩綠……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
第三:小伙伴游戲樂:男孩子跑到鋪滿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頭……這簡直是一個天然的運動場!
第四:茅茅針滋味美:……一股甘甜清涼的滋味很快從舌尖直沁肺腑!
7、鄉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歡快,讓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這僅僅是因為鄉村景色宜人嗎?
答:鄉村生活令人陶醉不僅僅是因為鄉村景色宜人,更重要的是這里的老人家健康長壽,孩子們聰明可愛,夫妻們恩愛美滿,鄰居們和睦相處。鄉村的景色是宜人的,鄉村的人 們更是美好的,他們的美是內在的:樸實、熱情、善良、純真。美麗的景色和這些可愛 的鄉親們構成了一幅歡快、柔美、和諧的畫面,使人難以忘懷。
日積月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 維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 軾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飛半掩扉。王 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白居易
更多內容請關注希望星精品托管輔導班微信公眾號(xiwangSTAR)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