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651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2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多云亭,為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地,亭內裝有透明門窗,幾排方形桌椅整齊排列。
舊 址 檔 案
多云亭原為清代靜宜園內景觀之一,1860 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后由香山慈幼院在舊址上修建。1949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香山后,此處為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地。
在麗矚樓的對面,矗立著一座紅色亭閣和一排小平房,這就是八大遺址中的多云亭和思親舍。
多云亭是一座八角紅色亭閣,單檐瓦頂。據介紹,多云亭原為清代靜宜園內景觀之一,曾是一座兩層重檐亭,1860 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后由香山慈幼院在舊址上改建成單層亭。
香山慈幼院創建于 1920 年,是熊希齡為收容孤貧兒童在靜宜園內設立的一所學校。慈幼院內多為無家可歸的孤兒,為讓畢業的孩子返校時有地可居,1935 年,熊希齡組織修建了白云亭及思親舍這一組建筑,寓意白云親舍。新中國成立后恢復原名多云亭。
1949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香山后,多云亭成為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用地。
亭內裝有透明門窗,幾排方形桌椅整齊排列,桌上擺放著辦公用品及白色大瓷杯。這些家具多按照當年的樣式復原、購置,主要為紅色調,與多云亭整體色調一致。
多云亭面積為 68 平方米,是香山面積最大的亭子,但作為辦公用地并不算大。講解員介紹,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共有三點原因,其中一點,就是因為當年慈幼院留下了 3000 多間屋子可以使用。但要容納如此多的機構與人員還遠遠不夠,因此就連這么一個普通的亭子都被用來辦公了,可見當時辦公條件十分艱苦。講解員說。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倪偉
攝影 / 新京報記者 吳江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