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364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文章轉載于網易_溫州古道
約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朝廷準建永嘉郡(溫州)。京城下來一位官員叫郭璞,還是位風水大師,他發覺甌北土質軟,遂選址甌江南岸建城。大師登臨西郭山(郭公山),遙看東南方向松臺,海壇,郭公,積谷,華蓋、黃土、巽吉(巽山)、仁王布局若北斗,便說,城若建在山外,則富盛;選在山內,可安逸長保。于是千年古城劃定在八座山范圍之內。(后來的史料加入一座靈官山,史稱鹿城有九斗山)
此后一千多年,雖有方臘、倭寇入侵溫州,均未發生大規模戰亂,即便解放戰爭,葉芳起義,古城安然無恙,大師神算乃溫州之福也。
時過境遷,如今的溫州城,九座山還能找到七座,有兩座永久消失了。而其中有座山居然九成溫州人都不知道在哪里?
其實經過吳橋路的人們,或許從未發覺加油站馬路對面,就深藏著溫州第九座山。
就在電業局配電工區(吳橋路 37 號)辦公樓嚴嚴實實包裹下,古代的靈官山完好保存下來了,山上樹木蒼翠,山頂有座安眾亭。
靈官山,原名覆釜山。
山高 10 余米,因其距東嶼僅 0·3 公里,故人們又稱之為西嶼。從溫州斗城總體布局看,靈官山有靈官輔斗之說,在斗城地理中具有重要位置。
關于靈官山,還有很多傳說,多與北宋著名道士林靈素相關。相傳林靈素小時候當過蘇東坡的書僮,后來當了道士,道行頗深,深得宋徽宗趙佶欣賞,賜號通真達靈先生。他死后的墓,便葬于靈官山,但數百年來,其墓卻從未被發現過。《永嘉縣志》對此有個神乎其神的說法,記載林靈素生前囑咐弟子:覆釜山斷地五尺,見石龜蛇,即葬我。
郭公山
溫州在這座山起源,郭老上山觀望在此下定,要建一城,此乃溫州起點之山。
松臺山
又名凈光山,舊有塔寺,唐宿覺無相大師葬于此,也是目前溫州居民晨練首選之地,信河街路口即可上山。
海壇山
小名東山,坐鎮海門,內外最關郡治來龍,如今因海壇山莊在前,遮其鋒芒,面目全非,八卦新聞四起,得名蠟燭大廈。
積谷山
俗稱小赤壁,山上有一亭,系名積谷亭,現位于中山公園內,市中心看日出的好地方。
華蓋山
郡城九斗山此山鎖其口,遙望似華蓋而得名。有容成太玉洞,道書謂天下第十八洞天。市中心最有名的一座山,80 年代動物園,軍分區都在此。
黃土山
黃土山又名獅子山,位于今馬鞍池東路與山前街東側的轉彎角。原高約 20 米,猶如一只威武的雄獅,注視著它與巽山之間的一個天然的球形小丘,人們稱之為獅子棒球。如今黃土山消失了。
巽吉山
黃土山南行 0.3 公里有巽吉山(又名巽山),高 43·3 米,平面面積 2 萬平方米,坐落在市區東南的山前街,南北相距仁 王、積谷兩山各約 1 公里。按溫州府八卦方位,因其地處巽位,取義吉祥,故名巽吉。相傳宋道士白玉蟾(葛長庚)曾控鶴駐此。山上原有巽山塔、魁星閣、駐鶴亭等勝景。
?仁王山
九斗山斗柄之尾的仁王山,又名東嶼。位于今飛霞南路 5 號的溫州東嶼發電廠內。此山原高約 10 余米。旁有小阜名湖嶼,正對溫州府衙暑(今人民廣場址)的大門。1959 年建東嶼發電廠時,人們把仁王山夷為平地,在這里安上了現代工業的明珠,使昔日的斗柄之尾變成溫州經濟發展的龍頭。但毀山建廠,從保存歷史古跡來說,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此山已沒,留念。
溫州九座山以北斗布局,松臺、郭公、海壇、華蓋四山為斗魁,積谷、巽吉、仁王三山為斗柄,黃土、靈官二山為左輔弼。
這就是溫州市區的九座山。
(部分文字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