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4947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3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祈求風信,以利航海。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宋代官方留下的珍貴的石刻記錄。泉州民間的海上祈風圣地,除了通遠王祠,還有順濟廟,即現在的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當時,這座媽祖宮規模已經很大,有三殿、三門、兩廊、兩亭。
泉州天后宮
其實,媽祖在宋朝時期,只是草根神明,地位不高。當時泉州最出名的海神就是通遠王,其祭祀活動由地方官親自主持。媽祖祭祀儀式卻沒有記載。相比之下,通遠王更具官方色彩,而媽祖則是草根神明。
通遠殿
一、媽祖降世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湄洲島上的一戶人家新添一個小女兒。之前,他們已經生育一兒五女。這個小女兒就是前面文章提到的閩林始祖林祿第二十二世孫女,后來被海內外億萬民眾所尊稱的媽祖。
媽祖降生的時代是盛世中國的文治盛世。大宋王朝一統天下,神州大地欣欣向榮。
那時候,湄洲島隸屬泉州府。
宋朝時期,我國航海技術算是世界一流。1974 年泉州后渚出土的宋代大木船曾震驚世界水密艙技術、防水防銹技術以及指南針、望天尺等工具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
泉州古船
然而,航海技術的先進并沒有減少漁民對于神靈的信奉。每逢遇險之時,商客和水手們唯一的精神寄托,莫過于祈求海神的庇佑了,也唯有依靠對超自然力的信仰才能增強征服海洋的信心。媽祖的民間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相傳媽祖的原名為林默,又稱默娘。我想,媽祖的原名也許是林末娘或林尾娘。用閩南方言講,默、末、尾是諧音,又因為這個小女孩是林家最小的女兒,這樣的名字更符合群眾的起名習慣,叫起來也順口。如果是默,用閩南話和莆仙話叫起來都很拗口?;蛟S后來的文人覺得叫林末娘林尾娘的人太多、太俗,沒有個性,就改為諧音的默,并為她的出生增添了傳奇色彩: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似嫌世間多悲淚。
媽祖的原名不是本文考證的重點。她那跌宕千年而又生生不息的傳奇命運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才是我們要關注和思考的。
據傳,媽祖從小靈通六路神游八方。十六歲那年,她初次顯靈。有一天早晨,父親帶領兄長出海打魚,媽祖陪伴母親在家中織布。
劉濤飾演的媽祖
時過午后,天氣突變。媽祖擔憂父兄安全,默默祈禱恍惚之間,她看到海上狂風惡浪,濤聲震天條小船若隱若現。突然,一個浪頭打來船上兩人翻船落海。媽祖一看正是自己的父親和兄長,趕忙伸出雙手抓住父親,用牙齒咬住哥哥的衣角,奮力游向岸邊。
這時,母親見到媽祖神色異樣,以為女兒生病,連聲呼喚。媽祖下意識張口答應母親松開哥哥的衣角。從冥想中醒來,媽祖意識到哥哥性命難保痛哭不已:阿爸救起來了,阿哥掉到海里死了。
父親脫險歸來,所述與媽祖夢境完全吻合。從此,島上漁民開始驚嘆少年媽祖的神奇本領。從此,媽祖聲名遠播。
媽祖大病一場。病好后,她立志施惠于黎民,拯救于海難。哪里有海難,哪里就有呼喚媽祖的聲音,而她總是應聲而至,履狂濤而無所懼,歷九死而終不悔。
呼喚媽祖的聲音越來越多,而她沉浸睡眠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甚至終日不吃不喝。有一天,媽祖在扶危救難中長眠不醒,羽化升天,時年二十八歲。這一年是公元 987 年,宋太宗雍熙四年。
媽祖羽化升天圖
動人的傳說往往掩藏了歷史的真實。在同時代的文獻中,有關媽祖的身世記載相當簡略?;蛟S如民間傳說所講,媽祖的確出身于漁民家庭,但她不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少女。宋代文人筆記和地方志里,用巫媼里中巫這樣的字眼記載媽祖的真實身份,說她是北宋一位女巫。
那時候的女巫并非希臘神話里騎掃把的惡婦。在古代,那些掌握治病療傷技術的人,能夠觀望天空預知天氣并根據經驗可以通曉自然的人就是巫師。女巫被稱為智慧之女, 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宋代沿海地區巫風盛行,這些記載很可能是真實的。然而,媽祖只是眾多巫女中的一位,為什么能脫穎而出并長盛不衰呢? 關鍵是媽祖不但法術高強,而且品德高尚。民間至今流傳著萊嶼長青、禱雨濟民、掛席泛槎、化草救商、解除水患、懇請治病、驅除怪風、鐵馬渡海等神秘傳說。
這些民間傳說把媽祖神化了,但核心內容是耕作播種、治病救人、鋪路搭橋、祈風祈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媽祖生前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至今,湄洲島上的漁民仍感念媽祖燃屋為燈的故事。相傳一天夜里,兩艘漁船相撞。漁夫紛紛落水。媽祖搭救不及, 點他房屋,為落水的漁民指引方向。媽祖大義之舉感動了鄉親們,漁民們紛紛出錢、出力,幫助林家重建家園。
二、海上女神的晉級之路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生活在海上的人們,心中銘記著在危難之時媽祖給予的救助。媽祖羽化升天后,島上的漁民感其恩惠,建廟祀之。一代代傳承下去。
媽祖第一次受到官方認可,歸功于宋徽宗?!端螘嫺濉酚涊d:公元 113 年,宋徽宗賜封順濟二字作為媽祖的廟額名號。
那么,媽祖到底為朝廷做出什么貢獻?宋徽宗為什么賜給廟號?文獻沒有記載,我們無從得知,只能從故事中初見端倪。
北宋末年,朝廷破大遼,伐田虎、王慶,征方臘,軍費開支大增,財政匱乏,又值金兵開始向南挺進。宋徽宗決心利用海上通道,擴大海外貿易,以補國庫之不足。
宣和五年,宋徽宗派船隊前往高麗等國。一路上風平浪靜,不到一個月,船隊就順利到達朝鮮半島?;貒鴷r,船隊滿載著各種貨物一路順風過了竹島??斓胶谏綍r,忽刮東南風,狂風暴雨向著船隊撲面而來,桅折舟傾。船員人人恐懼,進退不得,偌大的船隊眼看就要被海浪吞噬在茫茫大海之中。
情急之中,幾個信仰媽祖的漁民冒著大風大浪跪拜船頭,呼喚媽祖的名字,祈求平風息浪,保佑船隊平安回國。
不多時,風浪稍停。船員以為媽祖顯靈,奮力前進,躲過一劫。
船隊回到京城時,宋徽宗召見使者,并詳細詢問出使情況。使者匯報海上遇難險情,并諫詔封媽祖。
宋徽宗準奏,即下詔賜順濟廟額。
宋代的禮制,女神晉升之路很像三部曲:賜封廟額、晉升夫人、加封為妃。妃是最高一級。因為皇天后土,天是皇帝,大地是后,而海洋最多只能是妃。宋代禮制如此,天后的稱呼要到清代以后才出現。
泉州海運發達而沿海漁民又多有信仰媽祖的習俗。朝廷就順水推舟。
東方大港出神女。進入南宋,媽祖信仰開始興盛,地位有兩次重要提升:第一次是宋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以后不久,加封媽祖為靈惠夫人;第二次是宋孝宗加封媽祖為靈惠妃。這與朝廷重視海運貿易有直接的關系。
宋高宗趙構一段話意思很直白:商船繳納的稅收最為豐厚,如果措施得當,所得數以萬計,這是我在意她的原因。
公元 1196 年前后,媽祖在泉州的第一座順濟廟建成,即順風以濟之意。廟址在泉州城南門 (德濟門) 外,是番舶客航聚集之處。
天后宮主體格局形成于宋代,歷代均有修,現正殿和寢殿留有宋代石質建筑基礎,木構件多為清代按原貌修建。
天后宮坐北朝南,占地 7200 多平方米。建筑主要有山門、戲臺、東西闕、正殿、東西廊、后殿、東西軒、東西涼亭和梳妝樓等。大殿和寢殿最有特色。
正殿又稱大殿、天后殿,是供奉天后圣像的地方,占地面積 635.5 平方米,高 12 米;面闊五間,24.60 米;進深五間,25.60 米。重檐歇山頂。殿內裝飾古樸精致。后照壁保存一幅清代《敕封天上圣母圖》大型壁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后殿面闊七間,35.10 米;進深四間,19.80 米;占地面積近 700 平方米。前檐設廊,硬山頂。屋頂雕塑精美。
天后宮不遠處就是市舶司。南宋的市舶司,相當于今天的稅務局、港務局、海關總署等多職能機構。船東、商賈需在此登記貨物明細,繳足稅金以后才可放洋出海。到岸貨物也需登記繳稅才獲準銷售,否則就是走私販私。媽祖順濟廟是商人們進出辦事的必經之路,進廟拈香禮拜,奉獻供品,卜算一番吉兇運途,然后出南門 (德濟門) 啟碇揚帆,去圓自己的發財夢想。順濟廟稱得上是風水寶地。
南宋中后期泉州進入黃金年代,海外貿易額占到全國總數的三成以上。經濟地位之重要,絕不亞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經濟繁榮往往與宗教興盛相伴相隨,媽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晉升的。此后數十年間,媽祖屢屢受封,但宋代皇帝對媽祖的賜封大都抽象含糊。
三、元朝力推的泉州神女
人世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有時候會向反面轉變,難以預料。進入元代,通遠王信俗迅速衰落。元政府明文規定:不許破費政府銀兩祈風雨祭祀海神通遠王。當時,一位詩人描寫了通遠王廟的凄涼景象:哀猿依講席,饑鳥下生臺。昔日的繁華已逝,只有哀猿、饑鳥流連殘垣斷壁之間。
如果說媽祖順濟廟建于泉州是地利,那么媽祖在元朝的興盛則屬天時。其實,對待財富,忽必烈與前朝的宋高宗一樣務實。歷代王朝中,鼓勵海外貿易,蒙元政府做得最為徹底,《元典章市舶則法》明確表明鼓勵貿易的政策方向:不論官員、商人、富戶都可以擁有船只從事海上貿易營利。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外貿易利益巨大。元朝基于政治經濟的需要,自然不能放棄泉州的作用。
那么,務實的忽必烈為什么冷落前朝的海神通遠王呢?因為通遠王具有宋朝官方色彩,蒙元初定江山,消除前朝記憶十分必要。如果宋朝捧起來的通遠王依舊占據海神地位,在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之下的漢人、南人,就會生故國之思。另抬一神,護元朝之國,為本朝的海外交通貿易服務,更有利于鞏固元朝的統治。
元朝疆域
問題是,哪位海神更有群眾基礎呢?
元朝將百姓分為四種人:蒙古、色目、漢、南,基本上按照蒙古征服的順序排列的,征服早的地區,當地人的地位高。金的滅亡比較晚,所以金朝境內漢族、契丹等族劃為漢人,地位比較低。最晚征服的南宋地位更低,南宋人也就是南人,地位最低。排在第二位的是色目人,基本上是中亞、中東人,之所以稱為色目人,大致有兩種解釋:一是說中亞、中東的民族復雜,統稱為各色名目人;二是說這些民族多屬于白人,眼珠不是黑的,所以稱為色目人。
當年海外貿易,往往是蒙古貴族投資,色目人做經理。船員多為閩南籍漢人。閩南船員信仰媽祖。雖然媽祖是前朝的海神,也是漢民族的海神,但考慮到海上貿易利益,蒙元朝廷認為這樣一位深得民心的草根海神是不能扼制的。
于是,蒙元朝廷大加推崇這位泉州神女。
從夫人提升至妃,媽祖的地位達到一個高點。但是,神的世界里也存在人為的男尊女卑傾向。按照宋代封神規律:封王、稱妃是同一級別,但是實際祭祀規格卻相差很多。
公元 1281 年,忽必烈詔封媽祖護國明著天妃。在宋代妃的稱號前面增加一個天字,讓媽祖成為天神。雖然媽祖是漢族人,但是天神是沒有種族劃分的。
此后幾十年間,元朝數次加封媽祖,封號長達十二個字,甚至遠遠超過宋代。
公元 1329 年,天津,媽祖廟。
一支特殊的進香隊伍進廟拜謁。他們來自元大都,身負皇帝重要使命,開始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進香之旅。
為首官員是當朝天子近臣—翰林直學士布尼雅實理和國子監祭酒宋本。他們此行身份是天使,代表皇帝呈獻祭文。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進香之旅,途經淮安一蘇州一杭州一紹興一溫州一福州一湄洲等重要港口,終點是泉州。他們在沿途拜謁十五座媽祖廟,總行程近萬里,需耗時半年以上。
為什么元政府如此靡費資財,勞師動眾呢?
元朝定都北京,帶來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吃糧問題。要養活京師眾多政府機構,就要建立有效的運輸網絡。元朝中期建立起高效的海上漕運線,到天歷年間,每年運輸量穩定在兩三百萬擔,足以供應京師,但是這一年,海上運糧船隊事故頻發,損失巨大。據統計,當年的運輸損耗相當于前五年的總和。這就是皇帝委任天使沿途進香拜謁天妃廟的原因。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祭祀活動,天使呈獻以皇帝口吻寫成的祭文,沿途十五座廟,一廟一篇,絕無雷同。尤以《祭湄洲廟文》《祭泉州廟文》辭藻華麗,氣勢恢宏。
十月二十戊申日,湄洲廟御制文曰:
惟乾坤英淑之氣,郁積扶與,以篤生大圣。炳靈于湄洲,為天地廣覆載之,為國家弘治平之化。特命巨恭詣溟島,虔修崇祀、秩視海岳,光揚今古。于戲休哉!
十月二十五日癸丑日,泉州廟御制文曰:
圣德秉坤極,閩南始發祥。
飛升騰玉輦,變見藹天香。
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
民生資保錫,帝室借匡襄。
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從以上兩篇御制文的內容分析比較:對湄洲廟,皇帝肯定其地鐘靈,因而出生了這位神祇,從宗教意義加以頌揚;對泉州廟則認定其閩南始發祥的地位,以民生資保錫,帝室借匡襄的高度,從政治經濟意義加以表彰。
此后二十多年間,這樣高規格的祭祀持續了五次。大大提升了媽祖的海神地位。
媽祖終于從眾多神明中脫穎而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泉州海外貿易造就了海上女神。媽祖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