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5451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4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作者:楊雨芳 趙慧峰 河北農業大學
隆化縣地處河北省北部, 縣域總面積 5473.4 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積 86.5 萬畝, 概稱八山一水一分田, 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境內水資源充沛, 年均地表水量 3.6 億立方米,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河北省首位。氣候溫和, 四季分明, 光熱充足, 發展肉牛產業得天獨厚。截止 2016 年底, 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 47.2 萬頭, 產業總值達 16 億元, 占畜牧業總產值的 60.2%, 農民人均養牛收入 4135 元, 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 57%, 成為了脫貧攻堅的一號產業。
1 隆化縣肉牛產業發展現狀和主要經營模式
自 2001 年縣委出臺《關于加快養牛產業發展的決定》以來, 歷屆班子持續在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 通過抓基地、扶龍頭、增投入、強服務, 全縣肉牛產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1.1 隆化縣肉牛產業發展現狀
1.1.1 肉牛養殖規模逐年壯大
隆化縣把基地建設作為發展重點, 充分發揮深山區生態優良和淺山區交通便利的比較優勢, 加大對規模養殖場的扶持力度。目前, 全縣千頭以上規模養殖場 26 個, 百頭以上 455 個, 省部級示范場 5 個, 同時, 樹立大戶引領理念, 每個鄉鎮都培育了一批肉牛育肥和能繁母牛生產大戶, 形成了一戶帶多戶, 多戶帶一村, 一村帶一片的蝶變效應, 全縣規模養牛戶達到 1.7 萬戶。
1.1.2 龍頭企業發展趨于標準化、規模化
隆化縣政府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扶強扶壯肉牛養殖企業,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 如鳳林養殖公司在 2017 年架子牛全年出欄能力 4500 頭, 采用圈舍整排飼養, 由隆化縣農牧局提供技術指導, 專業人員負責疫病防控, 進行肉牛養殖和銷售, 帶動了周邊 2520 戶農戶養殖架子牛 12000 頭, 農戶增收 1260 萬元; 承德華商恒益有限公司在政府及農牧等部門支持下, 成立后通過《年出欄萬頭牛及生態農業》項目實施, 可直接帶動項目區內肉牛養殖向科學化、規模化方向發展。2017 年該公司實現 500 戶肉牛養殖農戶戶均增收 10000 元, 實現周邊農戶增收 680 萬元, 推動隆化縣肉牛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1.1.3 肉牛養殖品質提升
隆化縣從七十年代就開始肉牛品種改良工作。以西門塔爾、夏洛萊等肉牛品種為基礎進行黃牛改良, 在全縣布置冷配罐 50 個, 設改良點 300 個, 年改良黃牛 6 萬頭以上, 肉牛良種率達到 95% 以上。近幾年又引進了日本和牛、紅安格斯牛等高檔肉牛新品種, 推廣蒙貝利亞、弗萊維赫乳肉兼用型肉牛品種提高綜合養殖效益, 每年冷配高檔肉牛 1 萬頭, 建立了兩個高檔肉牛生產示范場, 所培育的高檔肉牛填補了河北省高檔肉牛生產空白, 肉牛養殖產業正在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1.1.4 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強化資金投入保障, 近十年累計投入貸款貼息 3300 余萬元, 撬動社會投資 40 多億元發展養牛產業。特別是借助推行政銀企戶保合作貸款模式, 縣財政拿出 1 億元成立了農業政策性擔保中心, 撬動銀行貸款 10 億元, 為養牛產業提供充足資金支持, 提供肉牛保險服務。縣政府與縣人保財險公司聯合開辦肉牛保險業務, 采用基本 + 補充的方式對全縣肉牛進行統保, 建立肉牛產業普惠農險制度, 即以財政補貼為基本, 農戶自繳為補充, 縣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為 80%, 農戶承擔 20%, 進一步降低肉牛養殖風險。2017 年, 縣財政又列支 2000 萬元用于養牛舍飼圈舍補貼。同時, 建立健全了品種改良、疫病防控、飼草飼料和技術服務四大服務保障體系, 確保了肉牛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2 隆化縣肉牛產業主要經營模式
隆化縣在長期的肉牛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多種肉牛經營模式。
1.2.1 農戶散養繁育模式
在隆化縣平原地區的農村, 很多農戶在自己家周圍搭建簡易牛舍養殖肉牛, 數量少的有 3、4 頭, 多的十幾頭。在山區則采用禁牧與放養相結合的方式, 如郭家屯鎮河南村, 因駐村扶貧干部協調資金, 給村里建起了 20 多棟牛舍, 每個牛舍養 30 來頭牛。農戶散養以母牛繁育為主, 出售架子牛或者小牛。這種養殖模式具有養殖成本低、投入資金少等優點, 是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選擇之一; 但也存在養殖技術水平低、品種改良困難和疫病防控不到位等缺點。
1.2.2 公司為龍頭的全產業鏈模式
承德北戎生態農業公司采用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和線上線下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由農戶散養母牛并進行繁育, 再將小牛或者架子牛出售給育肥場, 公司肉牛屠宰及產品加工位于隆化縣經濟開發區食品藥品產業園, 屠宰加工車間建筑面積 1200 平方米, 設計年屠宰能力為肉牛 5 萬頭, 2013 年生產的北戎雪花牛肉經專家鑒定達到 A4 以上品級。為打開北戎牛肉產品銷售渠道, 公司在北京成立新綠盟集團, 并與騰訊、京東和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合作建立電商平臺, 真正做大做強肉牛產業。
1.2.3 肉牛養殖小區模式
承德華商恒益養殖有限公司創新了肉牛養殖模式, 公司蓋好牛舍后, 租賃給養殖戶, 并提供品種改良、疫病防治、糞污處理和其他一家一戶不易完成的事情; 同時, 公司養殖安格斯肉牛作為育肥養殖示范。具體流程是: 公司以每年 1 萬元的價格把牛舍出租給農戶, 由農戶按照公司規章制度負責肉牛喂養工作。每個圈舍每期最多可養 80 頭牛, 每年分 3 個出欄周期, 肉牛出欄一般是由養殖戶自行銷往附近的肉牛交易市場。母牛繁育的安格斯牛犢可由公司回收, 收入為每年每頭 2000 元。該模式達到了國家環保政策的要求, 受到了散養戶的歡迎。公司化解了資金占用高的風險, 將肉牛飼養這一環節留給養殖戶, 解決了占用資金和飼養管理的難題, 用較少的資本撬動了散戶的大量資本。
1.2.4 育肥場 + 肉牛直銷模式
承德京唐養殖有限公司為外向出口企業, 實施育肥場加牛肉直銷經營模式, 即公司購買架子牛進行后期育肥后, 出口到港澳。具體實施流程是: 公司會從附近的肉牛交易市場和散養戶購買架子牛, 育肥到 1400 斤左右出口到港澳, 每月出口 6 車, 其中澳門出口 2 車, 32 頭 / 車, 香港出口 4 車, 41 頭 / 車, 每月總共出口 300 頭左右。這種經營模式擴大了肉牛銷售市場, 推動企業肉牛育肥更加科學化、專業化, 以滿足港澳高檔消費市場需求, 帶動隆化縣肉牛養殖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
1.2.5 公司 + 農戶 + 基地 + 市場模式
隆化縣子澤畜牧繁育有限公司采取公司 + 農戶 + 基地 + 市場的經營模式, 即吸收養牛戶加盟公司等形式, 擴大養殖規模, 公司下轄 1 個養牛場、1 個大牲畜交易市場、1 個肉牛深加工企業 (福澤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 產品主要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并出口港澳, 自 2009 年以來, 累計出口優質活牛 48900 頭, 年出口創匯 320 萬美元。該模式帶動了養殖戶擴大養殖規模, 提高了規模效益, 拓寬了肉牛銷售渠道, 提高了農戶收入。
1.2.6 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
為扎實推進糧改飼試點工作, 隆化縣構建了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模式, 即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該縣安排 983 萬元資金用于糧改飼項目補貼, 鼓勵龍頭企業、養殖合作社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通過流轉土地、訂單收購的方式, 帶動農戶種植青貯玉米, 養殖場將發酵后的糞肥提供給農戶使用。該模式的實施, 增加了農民收入, 減少了焚燒秸稈造成的污染, 提升了畜牧產業競爭力, 為種養殖業循環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新模式。
2 隆化縣肉牛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肉牛品種改良技術是制約產業經濟效益提升的關鍵
近年來, 隨著政府大力推動和優惠政策的實施, 隆化縣規模化育肥場已利用西門塔爾、夏洛萊和安格斯等優良品種進行肉牛雜交, 并采用胚胎移植技術繁育肉牛, 提高了繁育效率。但是, 在挑選種牛時, 養殖場缺乏較為規范的評判標準, 且采用的雜交品種較多, 未形成適合當地的雜交模式。而對于大多數散養戶來說, 雖然對肉牛品種改良的意愿強烈, 但是由于改良員數量少和技術不過關, 要么不能及時到達農戶要么配種不成功, 影響了品種改良效果。
2.2 缺乏服務基層的配種人員和獸醫
調研發現, 配種人員少的原因有: 一是收入低和獎勵政策缺乏, 懂配種技術的人不愿從事該工作; 二是配種技術人員的技術不過關, 配種成功率低, 農村地區的散養戶寧愿選擇本交。獸醫人才也嚴重缺乏, 肉牛疫病防疫工作做得不到位, 肉牛常見疾病也得不到救治, 即使治療, 效果也不明顯; 目前精通獸醫醫術的人年齡偏大, 但是由于收入低工作累, 年輕人學習獸醫技術的意愿不強。
2.3 疫病防控體系不健全
調研發現, 肉牛口蹄疫發生幾率較高, 對于這種疫病, 農戶一般做法是讓肉牛自行恢復, 缺乏規范的應對措施。而對于疫苗注射來說, 肉牛雖每年都進行疫苗注射, 但對于注射的劑量、周期、種類等并未進行科學的安排和規劃, 同時缺少疫病預防和治療的技術人員對已注射疫苗的肉牛進行定期巡查, 對肉牛疫病發病情況不了解, 致使肉牛一旦出現疫病, 不能得到及時治療, 死亡的可能性較大。
2.4 山區禁牧舍飼后出現了許多問題
隆化縣肉牛養殖禁牧后, 農戶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調研發現, 問題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
2.4.1 肉牛養殖技術水平低
一是飼料青貯技術不過關。由于農戶不了解青貯飼料的制作工藝、儲存方法、取料等方面的知識, 雖然制作并保存了青貯飼料, 但飼料基本上都發生了霉變, 肉牛食用后普遍患有消化系統疾病, 也有很多母牛流產, 造成了較大經濟損失。二是飼養水平低。許多農戶飼養的肉牛年增重小, 除了品種原因外, 飼料配比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三是圈舍修建技術落后。通過調研發現, 少數散養戶雖然修建了成型圈舍, 但在水槽和料槽修建、糞污清理等方面仍不規范, 而多數散養戶仍采用傳統圈舍, 養殖設施落后。
2.4.2 肉牛疾病和配種遇到較大困難
肉牛冬季舍飼后由于環境封閉和飼養技術落后, 患病率較高且得不到及時救治, 傳染性疾病沒有進行疫苗接種。當春季母牛發情后, 由于缺乏配種員, 往往錯過配種時機。農戶不得不飼養本地公牛, 其結果是牛的品種得不到改良甚至逐漸退化, 牛的增重慢, 經濟效益低。
2.4.3 飼養水平低
圈養戶在養殖觀念、疫病防治、人工輸精、分群飼喂、犢牛補飼、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相對仍很低。尤其是由于抱著放牧的想法, 絕大多數養殖戶提前未儲備充足的飼草飼料, 導致飼料供給不足。
2.4.4 糞污處理方式不當
調研發現, 多數散養戶清理出的糞污直接攤曬在路邊和河床上, 沒有采用任何防護措施, 除了影響鄉村容貌和環境之外, 如果糞污晾曬不徹底, 攜帶的細菌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 當遇到下雨時, 糞污被雨水沖走排入河流, 會造成水質污染。
2.5 金融需求與供給間的不均衡
隆化縣政府積極與金融、保險機構合作, 提供了政銀企戶保金融貸款模式、普惠農險制度等金融服務,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肉牛產業發展的資金難題。但是, 由于畜牧業具有資金投入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 金融機構貸款的意愿不強, 且已有的金融產品并不能充分滿足不同經營模式養殖戶的資金需求, 部分養殖戶仍面臨著貸款批不了、可貸款機構少和銀行不敢貸等問題。這種金融需求與供給間的不均衡, 制約了隆化縣肉牛產業的長遠發展。
3 推進隆化縣肉牛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抓住品種改良這個關鍵點, 提高優良品種率
根據 FAO 和發達國家對養殖業的科學估計, 在畜牧產業發展中, 品種的貢獻率約占 35%~60%, 平均 45%, 品種是實現經濟效益的首要因素, 因此優良品種培育仍然是發展肉牛產業的重中之重。規模場推廣人工繁育技術。規模化牛場具有品種改良的條件, 應推廣同期發情和人工授精技術, 對配種不成功的母牛再進行本交或者繼續補配, 保證提高懷胎率。經過持續改良, 培養適合隆化氣候的雜交品種。散養戶一般飼養母牛, 承擔著繁育和提供架子牛的重任, 針對散養戶品種落后的現狀, 一是培訓基層品種改良員的技術水平, 提高配種成功率; 二是大力宣傳優良品種的好處, 使農戶改變傳統觀念選擇優良品種凍精; 三是提高優良品種補貼額度, 減少農戶支出。
3.2 開展基層改良員和獸醫專項培訓, 提高服務基層的能力
縣畜牧局應整合資金實施兩項專項培訓計劃, 一是培養一批合格的品種改良員, 負責散養戶肉牛品種改良工作。這樣不僅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科學的繁育方案, 逐漸改變傳統的肉牛繁育方式, 而且有利于使養殖戶逐漸認識并接受優良品種改良工作, 甚至逐步掌握人工授精技術, 提高母牛群體生產水平, 實現肉牛品種改良的良性循環。二是經常性培訓基層獸醫, 提高獸醫的臨床診治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
3.3 提高飼養水平
針對禁牧舍飼后農戶不適應的情況, 全面依托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的專業技術資源, 充分調動市縣鄉各級畜牧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制定出適用于隆化的、簡化高效的標準化養殖技術規范, 集成印刷標準化生產手冊, 通過組織科技下鄉、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 免費提供給廣大養殖場戶, 引導和幫助廣大養殖場戶提高科學養殖意識, 提升養殖技術水平。
針對規模養殖場和散戶青貯不過關的現狀, 應組織專家和技術員深入基層示范青貯飼料的制作、保存和取料方法, 并定期進行回訪, 解答養殖戶在運用青貯飼料技術中所遇到的問題, 提高肉牛養殖水平。
3.4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推動肉牛產業穩步發展
針對農戶懼怕無法償還貸款的情況, 可以考慮在以下方面完善現有的金融扶持政策: 一是借鑒奶牛養殖小區模式, 鼓勵能人創建肉牛養殖小區, 散養農戶租賃小區的圈舍, 小區提供統一配種、防疫、糞污處理等散養戶做不了的事情, 這樣既擴大了標準化規模化養牛進程, 又分散了養殖資金過高的風險和生產管理的負擔; 建設養牛小區的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二是借鑒豐寧縣的經驗, 將政銀企戶保金融貸款模式與扶貧資金整合, 建立扶貧擔保資金, 消除農戶的顧慮, 提高貸款的使用效率, 促進肉牛產業發展。
來源:《北方牧業》期刊
作者:楊雨芳 趙慧峰 河北農業大學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