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561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2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社日節 (農歷二月初二); 上巳節 (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 (冬至后的 105 或 106 天); 清明節 (公歷 4 月 5 日后);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 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 冬至節 (公歷 12 月 21~23 日); 除夕 (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1]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2]中文名中國傳統節日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別名中華傳統節日節日類型傳統節日流行地區中國及世界上一些國家與地區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