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878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8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2018-12-06 07:34
生活在杭州是幸福的,因為有西湖。
春夏秋冬,日升日落,我們在西湖邊度過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其實這些年來,西湖一直在悄悄改變,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有魅力。
這些日子,杭州市園文局一直在忙一件事,找老專家、老工人來口述歷史,講講改革開放 40 年來,西湖邊的大事記。
在昨天舉辦的口述歷史會上,西湖水域管理處原書記、行政主任丁水根講述了一段西湖疏浚史,向人們展開了西湖這些年來改變的大畫卷。
新中國成立后
西湖進行過三次大疏浚
水深從 0.55 米變為 2.27 米
不少杭州人都曾去挖過泥、搬過土
疏浚是指為疏通、擴寬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機械進行水下土石方開挖的工程。
西湖的疏浚,自唐至清歷代都曾進行,像白堤(約 821 年后)、蘇堤(1089 年)、阮公墩(1800 年 -1812 年)等標志性的地名,都是各自年代疏浚工程的直接產物。
如果沒有歷代的疏浚、整理,也許西湖早就變成了田蕩。
根據資料,新中國成立以前,西湖的主要疏浚工程有 23 次,其中間隔 100 年以上的有 3 次,最長一次間隔 168 年;20 年以下的有 7 次,最短的是 8 年。
新中國成立后,西湖有過三次疏浚。
第一次是在 1951—1958 年。
那時的西湖,自清代后已有 150 多年不曾疏浚,湖底積了很多淤泥,長滿水草,水深的地方也不過 0.55 米,游船開過去,湖底的臟泥都會跟著涌起來。
當時,同時參與疏浚工程的工人,最多時有七八百人。方法是用一艘鏈斗式的挖泥船,先在小南湖里挖,再靠人扁擔挑、籮筐背,搬到南屏山腳下。
泥挖到了 1955 年秋冬天,天氣連續干旱,西湖里水都干了,杭州趕緊發動市民和郊區農民一起來幫忙,到西湖里義務干活,先后有 4 萬多市民參加了挖泥、運土。杭州還讓全市的竹器作坊幫忙,集中人力,趕制了三樣工具——簸箕、扁擔和腳手片。
簸箕和扁擔用來背土;湖底泥水多,萬一人陷進去,可以用腳手片來擋一擋。還有鐵锨、鏟子,都是幫忙的人家里自帶的。
一直到了 1958 年,第一次西湖疏浚才全面竣工。
這一次,杭州總投資 454 萬元,挖掘、清除淤泥 720.88 萬立方米,疏浚前平均水深僅有 0.55 米的西湖,疏浚后水深增加到了 1.8 米,蓄水量也從 300 多萬立方米,增加到了 1018.8 萬立方米。
這次疏浚規模之大、挖湖之深、出土之多,為西湖歷史之最。
第二次從 1976 年到 1982 年。
時光往后推移近 20 年,淤泥又一次積了起來。當時好多杭州人也趕著去幫忙,好多人穿著西裝、高跟鞋就跑了過去。
有家專做絲綢圍巾的公司,一下子捐了 3000 米真絲綢緞,讓來幫忙的人,扯布,做成旗子、圍裙、圍巾。
娃哈哈老總宗慶后也很積極,捐了好多 T 恤、方便面,還有蠻多人喜歡喝的娃哈哈果奶。
第二次疏浚,挖泥都靠機器了,幫忙的人就在湖面上清理垃圾,叫保護西湖綠色行動,一共清挖淤泥 18 萬方。
第三次則是 1999 年開始的西湖綜保工程,到 2003 年結束,清挖淤泥 340 萬方。
已經疏浚兩次了,為什么還要第三次?
丁水根是第三次疏浚時的指揮部副總指揮,負責疏浚工程實施。他說,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西湖上游的長橋溪、赤山溪、龍泓澗、金沙澗四條溪流,帶下來大量淤積;二是,當時的西湖湖底,有大約 50 厘米浮泥層和軟泥層,俗稱香灰泥。風浪或者船舶一攪動就會浮上來,其中的氮、磷等營養鹽在水中釋放,對西湖水質的影響很大。
所以,第三次西湖疏浚,勢在必行。
這一次疏浚,以吸式疏浚為主、鏟斗式疏浚為輔,底泥用明敷管道送至堆泥場自然干化的方式進行。
曾在太湖治理、東苕溪疏浚從業的海貍 750 和荷蘭引進的環保型挖泥船海貍 1200,相繼進入西湖大顯身手。相較原先的鏟斗式,這種絞吸式大家伙,攪動少、吸力大,幾乎沒有污染。
為了不影響景觀、不阻礙船舶航行,淤泥輸送采用一船、二泵、全封閉、長距離接力的方法,當時在國內屬首創。
丁水根說,船后頭跟一段浮管,接著銜接一段段沉管,一直排到長橋邊,沿玉皇山前路,通過人防隧道,輸送至江洋畈的泥庫里。
后來,淤泥得輸送到四堡,丁水根說,整段路上管道足有 18 公里,通過沿途的 6 個泵站,它們像接力跑一樣,接力增壓,才讓這些泥水跑了起來。所以,這算是西湖有史以來第一場悄悄進行的大規模疏浚,市民、游客在任何位置都看不到管道縱橫、泥漿飛濺的喧鬧場面。
疏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從 1999 年至 2003 年,第三次疏浚工程共清挖淤泥約 340 萬方,平均水深達 2.27 米。湖底的香灰泥被吸除后,水體營養鹽濃度迅速下降,藻類密度也相應下降,西湖水質明顯改善。
丁水根說,原來西湖里藍藻、綠藻比較多,疏浚后,水不綠了,到 2005、2006 年,隨著引配水工程投入運行,西湖水變得更清澈,這為后來的生態修復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西湖里清出來的淤泥去哪里了?
花港觀魚、柳浪聞鶯越變越大
太子灣公園橫空出世
江洋畈生態公園也被搭建出來
西湖第一次疏浚,挖出淤泥 720 萬方;第二次,18 萬方;第三次,340 萬方。
這么多的泥,該堆哪兒去呢?
前兩次,淤泥挖出來后,圍著西湖一整圈,曲院風荷、金沙港、臥龍橋、茅家埠、赤山埠、清波公園、學士橋、汪莊、長橋,甚至遠一些的松木場、古蕩等,全都是堆土區。
當時淤泥一共堆了 166 公頃,可以說,見縫插針,能堆土的地方,全都堆上了。
肥沃的湖底泥,改良了約兩千五百多畝農田,這些田年年豐收。更重要的是,有了它們,才有了西湖邊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公園。
老底子的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曲院風荷,都是小而精致的私家園林,逛進去,就像有錢人家的后院,走不了幾步就到了頭。第一次疏浚后,淤泥一層層堆上去,地方大了,公園也才一點點變大了。
建設初期的太子灣公園
尤其是太子灣公園,是最有名的西湖淤泥堆場,覆蓋層達 2 - 3 米,表面為噴漿泥,幾乎沒有樹木。
1986 年時任杭州市園文局局長的施奠東,考慮到太子灣成了無人區,決定開辟出來,建公園。
公園設計師劉延捷,定下八字原則:開放、清新、質樸、自然,花了 4 年時間,把淤泥場變成了有十大最美春天之稱的太子灣。
1990 年國慶節開放的太子灣,創造了四個第一:
第一次大量種植樂昌含笑,非常適應太子灣堿性土壤,效果好,在全國迅速推廣開來。
第一次大面積、廣分布種植櫻花,目前太子灣公園共有 700 余株櫻花樹,年年春天一片絢爛。
第一次大面積運用常綠草坪,配合太子灣公園的坡度,相得益彰。
第一次大規模種植郁金香,大面積的常綠草坪加上五彩斑斕的郁金香,美不勝收。
太子灣公園,是前兩次疏浚留下的意外驚喜;那么第三次疏浚,就給杭州人帶來了江洋畈。
丁水根說,1999 年,為了把淤泥堆在哪,先后跑了四堡、濱江、錢江三橋、雞籠山、蓮花峰、江洋畈等十幾個地方,最遠到蕭山聞堰,最后還是選擇了江洋畈。
沒想到,這就孕育了杭州第二個濕地公園——江洋畈生態公園。
1999 年開始,西湖淤泥用管道輸送到江洋畈,2003 年完工。6 年多,藏在淤泥里數百年的水生、陸生植物種子紛紛發芽,長成了一個以垂柳、濕生植物為主的次生濕地。
到了 2010 年,建在西湖淤泥上的江洋畈生態公園,正式開園。
曾經有人說,太子灣公園是一個奇跡,那江洋畈公園,又重新創造了奇跡。
通訊員 斯金葉 宗圣凱 張夢思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