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人人爽,华人av在线,亚洲性视频网站,欧美专区一二三

青海屬于哪里(青海屬于哪里管)

169次閱讀
沒有評論

共計 4531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2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甘寧青分省真相:

孫連仲在蘭州宣布青海省政府成立

1929 年元月,對中國西北的甘肅而言,又處在一個歷史的時間節(jié)點上。從這一年的元月1日開始,原本甘寧青一體的大西北。被一只大手在地圖上,如分肉一般,剁為三塊。從此,分家另過,各奔前程。

近百年后,甘寧青分省的許多細節(jié)依舊撲朔迷離!那么,它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1. 陜甘總督駐扎蘭州,管轄西北,轄區(qū)全國最大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北也并非自古就是一體。它的管轄范圍,隨著秦漢王朝逐漸向西開拓,一而再,再而三,擴展變化的。

秦漢唐時期,西北行政區(qū)管理體系復雜多變,大體分關中、隴右、河西、西域等區(qū)域。到元代才逐漸有了西北的概念。到清代,因管轄西北的陜甘總督駐扎在蘭州,最終確立了大西北一體的概念。

漫步蘭州張掖路,往東走,與酒泉路相交的地方,有個轉盤,這里就是曾經(jīng)的陜甘總督府轅門。當年,管轄西北的陜甘總督衙門,就是今日的甘肅省政府所在地。這里曾有兩座牌坊,分別寫著:節(jié)制三秦、懷柔西域。除了這兩座牌坊外,還有幾根高聳入云的旗桿,上面大旗飄揚,彰顯陜甘總督的責任和威儀。

陜甘總督是清代的九大總督之一,正式官銜為總督陜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監(jiān)理茶馬兼巡撫事,其職責是掌治軍民,總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目標是懷柔西域,節(jié)制三秦。雖陜甘總督在全國九大總督中,排名靠后,但管轄面積卻首屈一指。

清代的甘肅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之一,加入了陜西后,陜甘總督管轄的范圍就更大了,相當于今天西北五省區(qū)中的甘肅、寧夏、新疆天山以北、青海河湟地區(qū)、陜西以及內蒙古的西部。真可謂是,管轄了小半個中國。

不過,陜甘總督的設置也是多次變遷。總體來說,其管轄范圍,駐扎地方,在清初的 119 年間變化極大。大體而言,從順治二年(1645 年),延續(xù)明代慣例,始設陜西三邊總督,兼轄甘肅(含今寧夏和青海西寧地區(qū)),總督衙門駐西安府南院門。后來,還曾管轄過四川,名為川陜總督。還曾改為陜西總督、川陜甘總督、山陜總督、甘肅總督等。直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陜甘總督衙門移駐蘭州后,才徹底穩(wěn)定下來。蘭州也正式成為西北的政治中心。大西北由此最終形成。直到清朝滅亡,總督管理體系崩潰,甘肅陜西才各自為政。

在另一方面,清王朝滅亡之后,各地軍閥混戰(zhàn),來自東南的協(xié)餉徹底斷絕。原本,每年能獲得近 300 萬兩的協(xié)餉,另外自己自籌 180 萬兩,就能維持整個甘寧青及新疆的運行。沒有了東南沿海的協(xié)餉,各地軍頭們就插手地方,勒索錢財,作威作福。甘肅境內有八鎮(zhèn)的地方實力派,基本上霸占了蘭州以外大部分地域。

這八鎮(zhèn)割據(jù)勢力中的寧海鎮(zhèn)、寧夏鎮(zhèn)實際上,就是掌控著青海寧夏兩地的。他們也是促進甘寧青分治的另一個推手。

不過,甘寧青分治的管理理念,由來已久,尤其是寧夏的分治,就更早了。至少可以追溯到清初。

2. 清初設立寧夏巡撫,同甘肅巡撫并立

寧夏地處賀蘭山和黃河之間,首府銀川。寧夏取夏地平定之意,故名寧夏,這里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整個寧夏地形,西邊是賀蘭山高地,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其北部是引黃灌區(qū)、中部干旱帶、南部則是山區(qū)。黃河是寧夏的命脈和賴以生存的根源。

春秋時期,寧夏為游牧之地,赫赫有名烏氏戎、朐衍戎控制了這里。烏氏戎中后來出了有名的絲路大豪商烏氏倮。朐衍戎則是后來居延一詞的源頭。朐衍戎這個部族先生活在今景泰寧夏之間,后來遷移到額濟納一帶。故而,在漢唐時期,景泰境內有個絲路驛站——居延置。

寧夏境內最早的行政區(qū)劃建置是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管轄寧夏的固原,而朐衍縣則管轄銀南地區(qū)。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 272 年)后,秦國滅義渠戎,設立隴西、北地兩郡,并修筑戰(zhàn)國秦長城。這兩縣歸屬北地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qū)有行政設置之始。北地郡,郡治所為義渠戎國國都。這個地方在今甘肅寧縣。

成吉思汗滅西夏時,將原西夏王國的文、物、建筑等大部毀滅。后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而在甘肅境內則有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可見,此時甘肅寧夏是對等的。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明朝延續(xù)元代的寧夏建置,設置寧夏府,其境內還有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

在甘寧青三省中,寧夏分治其實比較早。清順治五年,就設立了寧夏巡撫一職,調原甘肅首任巡撫黃安圖任寧夏巡撫。這時,寧夏和甘肅同為省級建置。康熙三年(1664)裁省寧夏巡撫,改地方為寧夏府,歸甘肅巡撫管理。這樣,寧夏又回到了甘肅管轄之下。但為了防備北方的游牧部族南下,同時作為康熙三路出兵漠北的西路基地,又加強了寧夏軍務,將原總兵升為提督,同時增置滿營的寧夏將軍。不少人認為,這表明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可以說,甘寧青三省中,甘肅寧夏先分后合又再次分開。可謂是,不斷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3. 官場屠夫岑春煊首提青海設省,被陜甘總督升允否決

青海管轄青海湖周圍的大片地域,因青海湖而得名。它的東部是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區(qū)為高原。青海的地形地貌涵蓋了青藏高原、內陸干旱盆地和黃土高原三種地形地貌,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整個地理,則有跨黃河、長江、瀾滄江、黑河、大通河 5 大水系。

漢武帝向西開拓時,在此地設立護羌校尉,開始經(jīng)營河湟地區(qū)。后在甘青交界之地設立金城郡。趙充國平定河湟,又設立了金城屬國。在今青海境內設立了臨羌、安夷、破羌、允吾、允街、河關(治所在今貴德縣)等 7 縣。元代,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 年)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轄西寧諸州。

到了清代,雍正二年在西寧設立了西寧辦事大臣。有人說,這是清代青海地方之最高軍政長官。其實,這是誤解。這個大臣的全稱: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故稱青海辦事大臣。因其常駐西寧,通稱西寧辦事大臣。西寧辦事大臣多為滿人,常帶有副都統(tǒng)銜赴任。民國元年(1912 年)改為青海辦事長官。具體地說,辦事大臣管轄游牧之地,且軍隊歸陜甘總督調遣,故而不能算是青海的最高軍政長官。西寧辦事大臣主持各旗會盟、祭祀青海湖神,掌管賦稅、駐防、籌辦糧餉、刑名按劾,以及青海入藏商道、驛站等事務。

青海的分治,始自于清末,起先各界一直希望,先把青海設為特別區(qū),再謀求獨立設省,但其中波折不斷。1900 年,原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提出要把青海設立行省,以便統(tǒng)籌管理全局,這是軍政大員提出青海設省首倡。當時的陜甘總督升允和青海辦事大臣,對此上書不贊成,主要原因是,沒錢。

陜甘總督升允建議先在青海地方查荒,招墾以為分省基礎。實際上,就是說,青海的財力人口都不足以支持設省。這次設省之議,只能暫緩,先打基礎,再說。

進入民國后,青海民間和官方人士不斷建議設省。1914 年(民國三年)西寧舉人丁耀奎在北京寫了《上袁大總統(tǒng)青海建省政要書》中,再次提出青海建省的倡議,結果也被類似原因暫緩。

1916 年(民國五年)三月,馬麒呈請甘肅督軍張廣建,建議北洋政府將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管轄的地方,仿照熱河、綏遠、察哈爾先例,劃為青海特別行政區(qū)。其時,正值甘川劃界之時。這個建議也未能實行。1922 年,馬麒直接向北洋政府上《經(jīng)營青海之意見書》:以鎮(zhèn)守使名義,不能兼及政治,亦不及管理全區(qū),請改為特別區(qū)域,再次提出仿照熱河、察哈爾、川邊(后來的西康)之成例,以西寧道為根據(jù)地,改為青海特別區(qū)設署都統(tǒng),或護軍使。他的這個方案,其實是為他量身定做的崗位,可以說另有打算。1923 年、1925 年馬麒兩次提出相類似的方案,但都沒有被北洋政府通過。可見,在此事上北洋政府還是非常的清醒。

甘肅民間從西北邊陲的國防安危緣故,并不支持青海設省。1925 年(民國十四年),學者慕壽祺,就明確反對青海建立行省。究其緣故,有兩點,一來,地方財力不夠,二來,怕有人因此而割據(jù)。

1925 年,馮玉祥部國民軍入甘,隨著馮玉祥對西北的掌控,北伐勝利后,為了同蔣介石集團一爭高下,不得不實施甘寧青分省。

4. 馮玉祥成功謀劃甘寧青分省

真正促使甘寧青三省分治的人是馮玉祥。

1925 年 8 月 25 日,馮玉祥兼任督辦甘肅軍務善后事宜之后,10 月底,馮玉祥所屬劉郁芬部第二師經(jīng)過長途跋涉進入甘肅。然后經(jīng)過一系列權謀爭斗,最終壓制了甘肅的各路地方實力派,掌控了甘肅大局。1926 年 2 月,馮玉祥任馬麒為青海護軍使。1927 年 7 月,開封舉行政治分會,馮玉祥又成為主席,實際控制了指導陜西、甘肅、河南等省事務。在甘肅省政府第一次預備會議上,遵照馮總司令電令,由省政府任命林競為西寧區(qū)行政長、邵遇芝為寧夏區(qū)行政長、葉蓉為渭川區(qū)行政長、李朝杰為安肅區(qū)行政長。

這樣,馮玉祥部不僅實際加強了對甘肅各地的控制,而且也為打擊甘肅地方實力派提供了機會,割據(jù)一方的鎮(zhèn)守使就被逐漸取消了。

隨著北伐的順利進行,舊軍閥被打倒后,新軍閥又出現(xiàn)了。1928 年 9 月,蔣馮閻桂四大新軍閥,召開編遣會議,提出全國只能保留 50 個師的國防軍方案。在這個方案中,馮玉祥只能有 12 個師。而馮為了保存實力,安置各路將領,提出甘寧青分治方案。這樣他的西北軍表面上擁有 12 個師,實際上可以擁有 30 萬人,且多了兩省政府主席的職位,及大批廳長縣長崗位。此時,馮玉祥為了保住第二集團軍的編制,且安置手下的大將,開始謀劃甘寧青分省。

當時,行政院副院長馮玉祥,以青海關系國防至關重要,寧夏、青海距甘肅省城過遠等理由,謀劃將甘肅所轄的寧夏、青海分別建為行省。于是,馮玉祥集團內曾任甘肅省省長、南京政府內政部長的薛篤弼,于 1928 年 9 月 5 日,在 153 次會議提議,后決定,分別建立甘肅、寧夏、青海三省。9 月 17 日,發(fā)布命令,將寧夏、青海分別建為行省。9 月 21 日,國民政府任命孫連仲、林競、郭立志、馬麒、黎丹等 5 人為省政府委員,孫為省政府主席,以西寧為省會。

而寧夏設立省則相對晚一點。10 月 19 日,公布寧夏設省。24 日,馮玉祥提出了寧夏省政府組成委員的名單。11 月 1 日,任命馮玉祥嫡系門致中為寧夏省政府主席,其時寧夏只有九個縣,人口七十萬。

于是,寧青三省上下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設省行動,邊界劃分,人員選調等事務。1928 年底,甘肅、青海、寧夏 3 省聯(lián)合呈報國民政府,自 1929 年 1 月 1 日起,原甘肅省劃歸青海、寧夏兩省的各縣行政,一律由新成立的兩省負責處理。

人們想不到的是,青海省政府的成立大會卻是在蘭州舉行的。1929 年 1 月 24 日,青海省政府主席孫連仲率政府委員在蘭州發(fā)表《青海省政府宣言》,提出發(fā)展措施八條,即:一、組織廉潔政府;二、注重發(fā)展森林,注重屯墾林墾;三、改良畜牧;四、普及義務教育;五、創(chuàng)興水利;六、修筑公路和鐵路;七、注重開發(fā)礦產(chǎn);八、實施訓政……1 月 26 日,孫連仲通電宣布就任青海省政府主席。2 月 8 日,孫連仲率國民軍部分工作人員進駐西寧。2 月 20 日,孫正式宣布就任主席。

5. 甘寧青分省后,甘肅的作用更加重要

甘寧青分省,并沒有削弱甘肅在西北中心位置,相反甘肅的黃河以東和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真正起到了轄制西域,分割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作用。

不論是在抗戰(zhàn)時期,還是在后來的蘭州戰(zhàn)役,都充分說明甘肅的在西北五省中,坐中四連的重要地理位置。可以說,掌控了甘肅,就等于隔斷了西北其他四省之間的聯(lián)系。

蘭州作為西北重鎮(zhèn)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成為西北的核心城市之一。

丸趣 TV 網(wǎng) – 提供最優(yōu)質的資源集合!

正文完
 
丸趣
版權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由 丸趣 2024-05-18發(fā)表,共計4531字。
轉載說明:除特殊說明外本站除技術相關以外文章皆由網(wǎng)絡搜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沒有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溪县| 海宁市| 建湖县| 赤水市| 天津市| 伊宁县| 礼泉县| 洱源县| 项城市| 都江堰市| 雷山县| 泗水县| 皮山县| 资中县| 塔河县| 洞口县| 育儿| 三明市| 边坝县| 新竹县| 长汀县| 都江堰市| 清苑县| 十堰市| 昭平县| 云龙县| 三台县| 武功县| 永仁县| 南木林县| 红河县| 南华县| 台山市| 潍坊市| 进贤县| 台中市| 什邡市| 阜宁县| 宝兴县| 柳河县|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