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6445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17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
10. 我們當地的風俗
教學目標
1. 了解我國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幾個主要的傳統節日的習俗、傳說故事等,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 了解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
3. 提高學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家鄉民風民俗的來歷以及民俗活動。
教學難點: 體會民風民俗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1. 教師制作有關我國民風民俗的 PPT。
2. 學生搜集傳統節日的習俗、傳說故事等資料。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 同學們,你們喜不喜歡放假?
生: 喜歡! 師: 那除了寒暑假,我們一般還會在什么情況放假?
生:(各種回答) 師: 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時候,我們也會放假。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關的民風民俗。(揭示課題)
二、認識春節
1. 你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2. 春節的來歷。
3. 觀看春節視頻。
4. 說一說,你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
①過年前你們家會準備些什么?
②除夕夜怎樣辭舊迎新?
③年初一怎樣給長輩拜年?
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節是怎樣的?
三、猜一猜春節的活動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們最希望的過年方式是什么嗎? 出示教材內容猜猜看,請學生自由競猜,并說理由。
四、拓展延伸
1. 正因為春節涵著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代代繼承發揚。其實除了春節以外,中國還有許多傳統節日。請同學們列舉其他的傳統節日,并說說主要民俗。
2. 簡單介紹①元宵節: 節日來歷,習俗: 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等。②清明節: 由來、習俗: 踏青、掃墓、放風箏等。
③端午節: 節日來歷,習俗: 掛菖蒲艾葉、吃粽子、賽龍舟等。
④中秋節: 說說由來,吟誦借月抒懷的詩句,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⑤重陽節: 節日來歷,習俗: 登高、插茱萸、品重陽糕。
五、辯一辯這些習俗好嗎?
1. 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財神。
2. 清明節去掃墓,給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寶、衣物。
六、其他民族的民風民俗①傣族潑水節。②彝族火把節。③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 2 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 師生討論傳統節日。
師: 同學們,你們喜不喜歡放假?
生: 喜歡!
師: 那除了寒暑假,我們一般還會在什么情況放假?
生:(各種回答)
師: 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時候,我們也會放假。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關的民風民俗。
2. 揭示課題:10. 我們當地的風俗之奇妙的節日風俗
二、新知探究
(一)認識傳統節日
1. 你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2. 閱讀角: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 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報效楚國的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后,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石投汨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后, 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尸體。后人為紀念屈原, 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吃屈原,后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1)讀一讀: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想一想:端午節寄托了人們什么樣的感情?
(3)說一說: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你們那兒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的?
比如:在山東省長島縣,在端午節當天的日出之前,人們要用手掠取草木上的露水洗臉、洗眼,俗稱拉露水。
3. 拓展了解不同民族慶祝端午節的不同形式。
(1)漢族:過端午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蒿、系五彩線等;
(2)彝族: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習俗是采集草藥,做防病治病之用;
(3)苗族:端午節除舉行賽龍舟外,還舉行踩鼓舞、唱歌、趕山等活動;
(4)藏族:民間過端午節,青年男女到郊野游樂,進行賽馬、歌舞、游戲等活動;
(5)傣族:過端午節時,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6)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3. 講述春節:說一說,你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
①過年前你們家會準備些什么?
②除夕夜怎樣辭舊迎新?
③年初一怎樣給長輩拜年?
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節是怎樣的?
(二)奇妙的節日風俗
1. 了解奇妙的節日風俗。
(1)我家住在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市,我們這里有飲水節,在節日期間人們會聚集到泉邊,喜飲泉水,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2)我家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每到三月三歌節,家家戶戶做五色糯米飯,染彩色蛋。人們聚集在一起,歌聲此起彼伏,非常熱鬧。
(3)我家住在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市,我們這里過藏歷新年,在節日期間人們會進行傳統賽馬與表演活動。
(4)我家住在福建省的福州市,我們這里有孝順節,在節日期間人們要煮拗九粥送親朋好友,已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孝敬父母。
2. 你了解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風俗嗎? 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節日,把你收集到的資料與大家分享一下。
(1)學生分小組分享。
(2)每個小組推選 1 名同學全班分享。
3. 師小結
許多地方都有當地特有的節日,這些節日也會涉及許多奇妙的節日風俗。我們可以去查閱資料,看看還有哪些奇妙的風俗。
(三)讀一讀,說一說。
1. 讀 77 頁的閱讀角
我家住在美麗的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這里有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傳統節日那達慕。那達慕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
每當七八月間,草原遼闊、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牧民們就會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舉行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大會上,有眾多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比賽項目,比如賽馬、摔跤和射箭等,這些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除此之外,還有棋藝和歌舞活動以及物資交流等。
大會期間,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飄動的彩旗、來往的人流、歡騰的牛羊駝馬,構成草原上一幅美麗的圖畫。飯館、茶攤、說書棚和蒙古包內外充滿喜慶的笑聲。
2. 說一說:你們當地有什么獨特的節日? 這個節日是如何過的?
3. 拓展:四川獨特節日
(1)黃龍溪火龍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
地點: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
介紹:雙流縣黃龍溪古鎮的火龍燈舞源遠流長,起源于南宋時期,每年的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如期舉行。其活動內容包括燒火龍、彩龍表演、南獅表演、漂河燈、燃放孔明燈、燃放煙花爆竹、聽川劇座唱等。
(2)成都燈會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地點:成都市
介紹: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游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從 1962 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游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3)都江堰放水節
時間:清明節
地點:成都市都江堰
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為神圣的節日。歷史上,每年農歷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拜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會,又稱清明會。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將民間傳統的清明會改為政府主辦的放水節,由身著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此間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人勝。
……
(四)風俗文化
1. 師:不同的風俗體現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祝愿,表達了人們多樣的情感。比如:
(1)每年除夕,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剪成蝙蝠、麋鹿、白鶴和喜鵲,貼在門窗上,寓意福祿壽喜,作為一種裝飾,增添節日的氣氛。
(2)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這里除了觀燈展、猜燈謎,家家戶戶還要吃湯圓,意在祝愿一家團圓和睦。
2. 說一說:你們當地的節日風俗寄托了家鄉人什么樣的愿望和情感呢?
3. 填一填:
節日的風俗
寄托的祝愿和情感
4. 學生匯報交流
節日的風俗
寄托的祝愿和情感
元宵節賞燈、押舟、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等
對新年的祝福,對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
寒食節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等
禁火,而后重新取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
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糍粑等
月圓,人團圓,幫又稱團圓節
重陽節插茱萸、賞秋、賞菊、登高、踏秋
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
……
三、拓展延伸
正因為春節涵含著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代代繼承發揚。其實除了春節以外,中國還有許多傳統節日。請同學們列舉其他的傳統節日,并說說主要民俗。
四、辯一辯:這些習俗好嗎?
1. 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財神。
2. 清明節去掃墓,給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寶、衣物。
五、師總結
我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它們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我們傳承;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節日風俗,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習俗。
板書設計
當堂檢測:
一、填空。
1. 中國有許多重要的傳統節日,如()、()和()等。
2. 為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是()。
3. 不同的風俗體現了不同的(),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表達了人們多樣的()。
二、連線。
端午節 正月初 1
春節 農歷 9 月 9 日
中秋節 5 月 1 日
重陽節 農歷 5 月初 5
勞動節 農歷 8 月 15 日
當堂檢測答案:
一、填空。
1. 中國有許多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
2. 為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是(端午節)。
3. 不同的風俗體現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祝愿),表達了人們多樣的(情感)。
第 3 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 師: 同學們,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有許多的風俗被我們繼續傳承,但也有一些風俗被人們所淘汰。有的地方根據自身的特色,也對有些風俗進行了變革。你的家鄉,你知道有哪些風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或變革的呢?
生: 自由回答
師:對啊,比如,我們四川就會根據自身的文化發展變革了許多的風俗,尤其是納溪盛產茶葉,便發展了采茶節。像這樣變革的風俗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風俗的演變。
2. 揭示課題:10. 我們當地的風俗之風俗的演變
二、新知探究。
(一)小調查
1. 課前小調查:請你通過翻閱圖書、上網或者采訪長輩等途徑,調查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地區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的風俗。
2.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匯報自己的小調查。
小調查
風俗的名稱
調查的途徑
風俗的主要活動
淘汰或者變革的理由
可能的替代性活動
3. 每個小組選擇 1 名同學的調查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4. 師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比如我們納溪的搬打獅子民俗,由于表演的危險性較大,及傳承的人極少,所以可能遭到淘汰或者變革,可能替代它的便是一些簡單的舞龍舞獅的活動。
(二)辯一辯
1. 師:有些風俗不符合時代需要,應該淘汰,但是對另外一些風俗的保留與否,人們卻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放鞭炮,有的人覺得應該延續,而有的人卻認為應該淘汰。
觀點 1:放鞭炮會引起火災,每年都會讓很多人因此受傷、致殘甚至喪命。放鞭炮還會污染環境,鞭炮中的火藥在燃放過程中,會放出許多有害物質,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因此要禁止燃放。
觀點 2:放鞭炮是中國人慶祝節日和喜事時的重要習俗。在過年時,不放鞭炮就沒有過年的氛圍,而且放鞭炮還寄托了人們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過年放鞭炮,是期吩新的一年能平安。
2. 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支持觀點 1 的為正方,支持觀點 2 的為反方,進行辯論。
3. 老師根據學生的辯論情況進行總結。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放鞭炮會加重對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因此,我們應該盡量少燃放煙花爆竹。
(三)閱讀角
1. 讀一讀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的時間在 4 月 5 日前后,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親人,在這一天人們還會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作踏青節。
2. 說一說。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勵后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清明時節憑吊革命先烈,也已經成為小學生的常規活動,說一說你們開展過哪些文明祭掃的活動。
3. 師小結:
清明節是教育孩子們的非常好的契機,在這個節日里我們開展了網上祭英烈、到烈士陵園給烈士獻花、辦祭英烈手抄報、開展相關的主題班會、隊會等活動。
(四)知識窗。
1. 讀一讀。
重陽節的日期是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1989 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也叫茱萸會 ”,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茱萸節。為了保護和延續這個風俗,2006 年 5 月 20 日,重陽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說一說
你能說說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措施對保護重陽風俗有什么意義嗎?
3. 師小結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些優良的風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令人痛心。為了留住這些優良的風俗,國家和社會都在努力。比如將重陽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是對重陽節的保護,現在好多地方都組織老人會,到重陽節這天將老人們聚集起來慶祝,還給老人們評獎,這都是國家重視的結果。
(五)活動園
從古至今, 有很多以重陽為主題的詩詞歌賦。大家分頭收集,開個重陽詩會吧!
1. 布置任務。
2. 安排學生分頭收集。
3. 下節課開重陽詩會。
三、師總結。
中華傳統風俗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人民幾千年來的文化結晶。但由于很多原因造成了許多傳統風俗漸漸被遺忘,國家在努力地保護這些傳統風俗,我們也要極力傳承這些風俗,保護好我們優良的文化遺產。
板書設計
10. 我們當地的風俗
當堂檢測:
一、填空。
1.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人們的需要,不再()的發展,這就需要()或者加以()。
2. 清明節三時也叫(),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3.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些()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令人()。
4. 2006 年 5 月 20 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重陽節是在農歷的()月()日,又叫()。
二、判斷。
1. 很多傳統節日都沒有傳承的必要,應該淘汰。()
2. 燃放煙花爆竹才有過年的氣氛,因此在過年時要大力提倡燃放煙花爆竹。()
3.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4.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5. 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
6.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佳節,春節日益成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臺。()
當堂檢測答案:
一、填空。
1.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
2. 清明節三時也叫(三月節),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3.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些(優良的風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令人(痛心)。
4. 2006 年 5 月 20 日,(重陽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重陽節是在農歷的(9)月(9)日,又叫(老人節)。
二、判斷。
1. 很多傳統節日都沒有傳承的必要,應該淘汰。(X)
2. 燃放煙花爆竹才有過年的氣氛,因此在過年時要大力提倡燃放煙花爆竹。(X)
3.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4.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5. 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
6.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佳節,春節日益成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臺。(√)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