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1018 個字符,預計需要花費 3 分鐘才能閱讀完成。
8000 年順山集文化肇始蘇北,7000 年青蓮崗文化孕育江淮,5000 年寺墩文明星耀東南;吳越爭霸將引春秋波瀾,古彭徐州舞動漢韻楚風,六朝金陵形勝虎踞龍盤……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持續奮斗,江蘇考古在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美好生活上積極作為,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南京博物院特別策劃的考古江蘇特展將于 7 月 1 日起在南博特展館開放。揚子晚報 / 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南京博物院特別策劃的考古江蘇特展將于 7 月 1 日起在南博特展館開放。展覽匯集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鎮江博物館、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張家港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的 285 件(套)文物,回顧江蘇考古發展歷程,致敬考古先賢,禮贊中華文明。
據介紹,本次展覽分為實證魚米之鄉追溯文明之源探尋古國蹤跡印證大漢雄風勾勒六朝風華再現江南盛景服務美好生活 7 個單元。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江蘇考古人在江蘇南部、江淮東部、淮河下游發現一系列距今約 8000 年至 6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結合史料文獻印證和現代科技手段,經過考古學、歷史學、環境學、動植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證實,江蘇是中國最早的魚米之鄉之一。
江蘇考古人先后發掘了連云港藤花落遺址、常州寺墩遺址等,集中體現了以農業和手工業為基礎、社會階層分化明顯、出現中心城市和大型建筑等文明現象,代表了長江下游良渚文明早、中、晚期特征,表明古老江蘇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獻記載,夏商周時期,江蘇方國林立,北有徐、大彭、邳、鐘吾、郯、干、宜等國,南有吳、越、奄、朱方等國。這些以吳、越、徐為代表的古文化、古城、古國的神秘面紗,經過江蘇考古人的調查、發掘與研究逐漸揭開。
江蘇考古在城市聚落、喪葬制度、手工業生產、簡牘文字、畫像藝術、絲綢之路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彰顯和印證了漢王朝的雄風。
六朝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南京、蘇州、無錫、鎮江、徐州、連云港等地考古出土的壁畫、碑刻、青瓷等大量珍貴文物,以及建康城、石頭城、石窟寺等建筑遺存,勾勒了六朝政治、經濟、社會、思想、藝術等的面貌,為六朝歷史研究提供了直觀而真實的資料。
對城市遺址、墓葬、窖藏文物等遺存的考古調查,揭示了自隋唐大運河暢通以后的 1400 余年間,江蘇地區不斷開發并日益繁榮的過程。
作者:張可
來源:揚子晚報
丸趣 TV 網 – 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集合!